第29课走路的人
总
目
标
要
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生词:“雕塑、粗糙、凹凸、领域、丑陋、遵循、破碎、柔润、陈规、造型、栩栩如生、惶惑不解、高大硕壮、造型华丽”。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
1.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2.体会罗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教学难点
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如诗如画的水墨徽州美,领略了中国的建筑美。这节课我们来欣赏西洋的雕塑艺术,提起西洋的雕塑艺术,就不能不想起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的罗丹大师。
2 出示罗丹名言: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节课让我们来走近这位艺术大师,了解他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二、预习检查
1.检查朗读,纠正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词语:雕塑 粗糙 凹凸 领域 丑陋 遵循 破碎 柔润 陈规 造型
栩栩如生 惶惑不解 高大硕壮 造型华丽
三、自读自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理清文章结构。
(2)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和罗丹的雕塑分别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先讲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一个罗丹的雕塑,名字是走路的人。接着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的艺术特点。最后讲罗丹创造的新风格。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以人物逼真,线条优美,造型华丽,外表光滑柔润,细节完整、真实为标准
罗丹的雕塑:用破碎不完整的造型、粗糙凹凸的表面,反映雕塑的明暗和光影。只强调塑像中的主要部分,忽略其他部分。有些不但不美丽,反而可以说是相当丑陋的。
4.出示雕塑图片,学生判断图中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四、深读感悟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课文,边读边想:罗丹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勾画相关语句,在旁边批注读后的感受。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2、小组交流,探讨问题。
3、师生共同讨论解疑。
(解读重点语句,感悟罗丹作品的独特风格和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a、“女孩看了很久,眼中露惶惑不解的神情”(看了很久,说明雕塑很特别,吸引人,也说明它不容易被理解,“惶惑不解”说明这个雕像并不优美,让小女孩感到害怕)。
通过女孩儿的可以看出,大众对新的艺术风格不是一下就能理解和接受的,也可以看到,这个新风格的出现正是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超越,而超越,正是艺术生命力所在。
b、“他没有手,没有头,因为他正在专心走路呀!(忽略人物的头和手等相对次要的部分,正是为了突出人物专心走路的姿态,说明了罗丹的作品很特别)
c、“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走着,不停的走着。(既是作品《走路的人》的艺术主题,又指罗丹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艺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来过探索的脚步)。
4、回读文本,自由感悟。自由通读全文,谈谈学完全文后自己的收获,再次感受“走”字的深刻含义。
A、课文以“走路的人”为题,题眼是一个“走”字,“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一种观念和主张。走,更是指罗丹在艺术上的创新的探索。
B、“走路的人”不仅指罗丹一个人,凡是立志于探索创新的人,都可以叫做“走路的人”。
C、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的一种观念和主张。走,更是指罗丹在艺术上的创新和探索。
五、拓展阅读
罗丹的故事
罗丹曾花了很大的精力为巴尔扎克塑造雕像,终于完成了。为了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同时也想让别人评价一下作品的得失,他叫了一个学生。罗丹注意到,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双手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在这位弟子的眼里,似乎雕像只有双手而没有其它了。学生说:“真是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