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学科素养
1.政治认同: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内容,正确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三)学习目标
◆识记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四)议题设置
总议题:为什么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分议题: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六)教学过程
1、习语诵读——导入新课
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
②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③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说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④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
——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并同他们座谈时强调
⑤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
——2015年6月1日,习近平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强调
2、习语堂间——活动设计
总议题:为什么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第一部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分议题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材料1:恩格斯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谈到劳动的重要性。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随着脑的进一步的发育,脑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育起来。正如语言的逐渐发展必然伴随有听觉器官的相应的完善化一样,脑的发育也总是伴随有所有感觉器官的完善化。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学生活动:
探究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总结1: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