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说课
一、说教材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2-63页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定义,学会借助小方格比较不同图形面积的大小,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探究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对后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过渡长度测量和体积计算的一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面积的单位1cm2,感受1cm2的大小。
2、知道一个平面图形内包含几个1cm2,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3、通过摆一摆等方式,探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4、通过全班同学的操作、交流,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5、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结合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说重难点
长方形、正放形的面积公式在数学中占有和很重要的地位,对以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所以,面积公式应作为一个重点去掌握。此外,很多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但是对于其中的道理确没有清楚地理解,这应该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综上,我如下设定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还缺乏实践经验,需加以引导进行学习。在此之前,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一是学生理解了乘法意义,二是了解了面积的含义,学会了用小方格测量一个图形面积的方法。这些为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学生具体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过程中,在面临小方格不够用的时候,可能会止步不前,无法找到解决的方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二)学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们采取独立操作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独立进行摆一摆,量一量等活动,然后通过互相交流,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利用旧知,引出面积单位。
通过让学生回顾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与教师出示的图片产生冲突,让学生意识到小方格大小要统一,从而引出边长1cm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实践1:
利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测量小丁丁图形的面积。
本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图形的面积与1平方厘米的关系。初步感知如何通过摆一摆,得到长方形的面积。
实践2:
学生独立探究长和宽分别为5cm和4cm的长方形的面积。
本设计目的是:在小方格不够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预设学生可能会通过估一估,摆一行一列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两种情况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不需要摆满,只需要测量一行一列就可以了。为后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奠定基础。
实践3:
学生独立探究长和宽分别为15cm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