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有效预习
◇安徽省怀远县茆塘学校 顾云美
摘要:教师在关注学习主体接受知识本身的同时,还应关注他们是否体验了获得知识的乐趣和学会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有效预习关乎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成败,预习的内容可分为八项,任务各有侧重,但又相互依存,统一于有效预习这个目标,并共同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以学定教的目的;对预习的结果要认真检查,重汇报与交流,重激励与肯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66-0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课前预习,既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还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事半而功倍。也就是说,有效预习关乎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成败,从预习中,教师可以了解学情:即了解学生怎样阅读、怎样思考、掌握了哪些知识。以此定教,调整教学策略,把握教学起点,确定教学重点,设计新的方案,因势利导,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有效预习,无疑是自主学习的重头戏,排除教师备课意义上的“预”,下面笔者单就学生有效预习能力的培养谈谈体会:
一、预习要完成八项任务,重方法与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教师给了他们一把解锁的“钥匙”,提供一个合适的“开锁”机会,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预习任务。这把“钥匙”就是预习的要求,而且不能一味笼统地要求“预习课文”而缺乏细致的指导,笔者的做法是将预习内容分为八项:
(1)标序号。即给各自然段标注序号,以利于浏览后对文章形成初步的印象。
(2)识生字。是让学生在课前以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读准字音,留意难点。
(3)组词语。是为积累拓展词汇量设计的,常要求将课后生字各组两个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含成语);并划出文中新词、好词。
(4)能正确、较通顺地朗读课文。张田若先生曾讲,“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预习中的读,对课堂上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以及好词、佳句、美段的初步甄别也是有所收效的。
(5)思文意。即考虑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涉及对自然段大意的把握和主题的揣度。
(6)解习题。利用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让学生参照学文,尝试解答,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7)提问题。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较为困惑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捕捉记录,留待课上解决,“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当然,还应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难度不大的问题。
(8)查资料。即鼓励学生尽量利用现有学习条件和已掌握的学习手段,如学习工具书、参考书和其他图书资料,并尽可能地利用网络资源。同时,还应适度扩大查找范围,只要是与题目、作者、背景、注释、主题、语词、知识链接等因文而生的内容均可。这项任务着眼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是对这种学习方式的体悟。
以上任务各有侧重,但又相互依存,统一于有效预习这个目标,共同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以学定教的目的。
课前预习题的导言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习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看书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设计预习导言及习题时,应力求新颖、灵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笔者考虑到学生普遍怕学文言文的情况,就琢磨如何通过预习来消除学生惧怕学文言文的心理,让他们愉快地走进课文。因此,笔者就从学生爱读故事为切入口,迎合学生心理,设计了这样的课前预习要求:我国古代有一位九岁的孩子,回答成人的话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相信通过预习课文《杨氏之子》你们就能认识他了。这样的预习要求,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点燃了学生的热情,自然而然地让他们产生了走进文本的动机,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也迎刃而解。
二、预习结果要认真检查,重汇报与交流
再好的预习题,如果没有有效的督促和检查,久而久之,学生也难免会敷衍应付。叶圣陶先生说过,“顸习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众所周知,如果没有必要而有效的方法指导、认真地考查、积极中肯的评价,学生的预习热情就无法持续,质量也缺乏保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把一定的时间留在对学生预习的检查上,让学生在汇报交流、展示、评价中借鉴学习、对比反思,使预习收到实效。
当然,这一阶段是耗时而辛苦的,却也是有效指导的关键期,最是考验教师们的耐心与立场。个体差异等因素会影响预习效果,如检查朗读时,字音、停顿、语速、技巧甚至个性特点等诸多存在的问题会因为学生的热情、积极性而一股脑全浮上来,如果教师逐个检查,就只能解决做了与否的问题,而与了解学生预习目标的达成与否还有一定的距离。为此,笔者安排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