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

245阅读 | 10收藏 | 13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1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2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3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4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5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6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7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8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9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10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11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12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解析).doc第13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3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跌入你怀拥你入怀 上传于:2024-06-28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 1.下面对《月夜忆舍弟》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A.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歌被成为“诗史”。这首诗是五言古体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B.颔联既写景,又点名时令。上下两句都是实写,那是在白露时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在“有”“无”的对比中道出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2.我会读:根据提示,完成诗歌联读任务。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③不达,况乃④未休兵⑤。 【注】①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戍[shù]楼上的更鼓。戍,驻防。③长:一直,老是。④况乃:何况是。⑤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九月,唐朝大将安禄山、史思明率部叛乱,杜甫与几个弟弟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读诗策略一:读懂“景语”中的“情语”】 (1)析手法。参照“示例”,分析【乙】诗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示例:【甲】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月夜的情景:惨白的月光笼罩着大漠,泛起霜雪般的寒光。两句诗渲染了空寂凄清的气氛,烘托守边将士们内心的孤独凄凉,因此触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读诗策略二:借助诗歌意象、创作背景,理解内容情感。】 (2)探意象。参照“示例”,结合“创作背景”,探究【乙】诗中“月”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示例:【甲】诗中,战士们久处苦寒凄凉的边塞,月明之夜闻听芦管之音勾起思乡之情。仰望明月,遥望故乡,思念亲人。诗中的“月”这一意象寄寓了思念家乡、亲人、厌恶战争的情感。 3.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千古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尾联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B.颔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C.颈联有望月转入抒情,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两句诗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5.诗题中有“月”,作者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6.诗歌鉴赏。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注释】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③清辉:月光。④虚幌(huǎng):薄到透明的帘帷。⑤双照:共照两人。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的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2)请分析《月夜》颈联“湿”“寒”二字的妙处。 (3)同样写“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甲】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B.【甲】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自始自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C.【乙】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D.【乙】颈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9.【甲】【乙】两首诗词都以“月”为主要意象,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遭遇不同,所抒发的情感必然也有所差异。试分析两首诗词在情感上的差异。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0.对这两首诗词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的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B.【甲】词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变化中,展示了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 C.【乙】诗中的“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D.【乙】诗中的“断人行”从听觉角度、“一雁声”从视觉角度写边地秋夜,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11.【甲】词和【乙】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这首诗是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爆发,山东、河南等许多地区都陷入战乱。②问死生:探问生死。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 B.“上下两句都是实写”有误,应为:上句实写,下句虚写;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故选C。 2.(1)【乙】诗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戍鼓雁声,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诗人孤独凄凉的内心感受,因此触发了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2)【乙】诗中,诗人因为“安史之乱”与家人分离,仰望明月,思念亲人。诗中的“月”这一意象寄寓了思念家乡、担心兄弟(或家人)安危、厌恶战争的情感。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分析示例可知,首先应描绘句中画面,然后分析其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句中画面: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渲染气氛: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烘托内心感受:联系写作背景可知,“唐朝大将安禄山、史思明率部叛乱,杜甫与几个弟弟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可知,此处作者所见的凄凉之景,烘托了他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感。 表现感情:联系“月是故乡明”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可知,此处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2) 本题考查赏析诗中意象。 分析示例可知,首先应联系写作背景分析诗人表现了的感情,然后结合相关意象分析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 联系写作背景“公元759年九月,唐朝大将安禄山、史思明率部叛乱,杜甫与几个弟弟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可知,诗人因为安史之乱与弟弟分散,音信不通,所以在看到寒露渐起,明月升天,作者仰望明月,思乡怀亲。联系“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可知,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乡与牵挂之情。联系“况乃未休兵”可知,作者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意。 3.(1)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2)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作者借景抒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前一句是纯粹的自然景物描写,后一句则侧重于自己的主观感受;表现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 考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前一句中的“书”为家书,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后一句“未休兵”点明了家书长不达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4.B 5.描写了鼓声和雁声。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解析】 4.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颔联“雾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虚写景致,表现对故乡的思念,故选项“‘月是故乡明’一句实写眼前明月”表述有误。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诗歌前两句的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即描写了鼓声和雁声。诗歌的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由此可知,这两句诗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冷落、沉寂、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情。 6.(1)     视觉     听觉 (2)“湿”“寒”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表明夜已很深,说明妻子在月夜望月之久,思念之切。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运用了想象的手法,通过想象妻子独自看月思念自己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和牵挂在战乱中离散的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亲人团圆的思想感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路断行人,这里是写出诗人所见;戍鼓雁声,这里是写出诗人所闻。故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出边塞凄凉的景象,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意思是: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湿”的意思是“湿润”,“寒”的意思是“寒冷”。雾气使妻子的蓬松的双鬓湿润,月光使妻子的洁白的双臂感到寒冷,表明夜已很深,这两个字描绘出妻子在户外独自站立望月时间久,对自己的思念深,夜深不寐,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 (3)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 “月是故乡明”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