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本课以问题“你为什么而读书?”导入新课,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学中,努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潜能。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学生、教材编者和文本的对话中,将语文教
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让学生细读文本,感悟文中“中华不振”和“中华之崛起”
的含义,体会少年周恩来的爱国之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整理周恩来的相关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关于周恩来的文章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引起思考
1.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而读书?学生自由回答。
2.有一个 12 岁的少年,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回答。他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为什么一个12岁的少年能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介绍人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周恩来的资料。
设计意图:用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少年周恩来
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结合资料,对周恩来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
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学习字词:通读全文,借助字典、词典学字词。借助语境了解词语的大意。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把课文中你感兴趣的内容画下来,不理解地方做好批注。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检测读书效果。
(1)读字正音:“嚷、惩、铿、锵”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嚷”是多音字,
在这里读三声。“惩处”中的“惩”是二声,要读准,“处”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三声。
(2)巧学妙记:出示课件介绍皇帝的由来,了解“帝”字的含义。崛——在“山”里感到委“屈”。铿——“坚”持才是硬(钅)道理。锵——金(钅)甲“将”军。
(3)书写指导:“范、惩”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巡”的被包围部分由三个撇点
组成。 “嚷”的右半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生字。教师相机指导。
(4)释词解义:重点理解“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识记生字,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自读中思考、质
疑、尝试对疑难问题进行解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重点学习方式。能够提
高识字能力,培养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把握思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想一想,文章写了哪几件事?用语言简单概括一下。
2.讨论交流。
第一件: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去,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
第二件:周恩来和同学在租界看到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
帮助,反而训斥她,周恩来理解了“中华不振”。
第三件: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重点,体会
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
四、整体回顾,布置作业
1.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2.作业设计:
(1)阅读《大地的儿子》。
(2)搜集关于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历史资料。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课外积累,加深
对周恩来和其他伟人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情境引读
1.导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
一任总理——周恩来立下的誓言。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齐读课题。这更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
请大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课题。
2.过渡: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快速浏览课文,
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围绕文章主题设疑,启发思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训
练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句,理解文章主旨,为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二、回顾课文,引出“不振”
1.齐读“中华不振”,学生说对这个词的理解。
2.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自由读课文,拿出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一画,还可以在你画的句子旁边写上为什么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读文中让学生
了解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中华不振。
三、直奔重点,研读“不振”
1.品词析句,集体交流,感受“中华不振”。
多媒体课件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
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时妇女会对哪些人哭诉?她会哭诉些什么?
(2)假如你就是巡警,面对不幸的妇女,你会怎样做?
2.多媒体课件出示: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
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1)师: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她本来以为巡警局会如何给她撑腰?结果呢?
(2)想象一下巡警会怎样训斥这位妇女。
(3)面对这样意外的结局,你有什么话想说?
(4)小结:这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啊!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5)引读。自己的亲人被轧死了,却还要遭到训斥,这个妇女的心里该是多么痛苦啊!也许死去的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原指望——(生答: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谁知——(生答: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生答:把她训斥了一通。)也许死去的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原指望——(生答: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谁知——(生答: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生答:把她训斥了一通。)也许死去的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的心都要碎了,原指望——(生答: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 )谁知——(生答: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反而——(生答: 把她训斥了一通。 )
(6)小结:这位可怜的妇女,遭受了如此大的不幸,她多么希望有人能帮一帮自己呀。可是, 这个可恶的巡警竟借助洋人的势力在自己同胞面前显示威风, 真是可耻至极, 这就是——中华不振!(板书:!)
3.过渡: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那个肇事者到哪去了?
(1)抓住关键词“得意扬扬”体会洋人的可恨。
师:大个子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莫非他做了什么好事?
师:轧死了人,人命关天啊,在当今社会,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呀,可他呢,却在一旁
——
生:得意扬扬。
(2)小结: 为什么?为什么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 洋人轧死了中国人, 却在一旁得意扬扬,那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板书:!)
4.多媒体课件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齐读:围观的中国人……那个不幸的妇女。
(2)同学们, 知道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吗?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围观的中国人的心情吗?
(3)知道他们紧握着拳头最想干什么吗?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那就是“惩处”。(多媒
体出示)
(4)惩处谁?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为什么?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答)
(5)过渡:为什么在外国租界里,我们中国人谁都不敢怎么样?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土地
吗?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租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呢?请看大屏幕。
5.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
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1)齐读句子,并说说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周恩来和他的同学是怎样进入租界的?你从“闯进”这个词了解到租界还是什么样
的地方?
(3)小结: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
就在这租界里,看着自己的同胞遭受欺凌,围观的中国人却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做,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板书:!)
6.师生齐读第8自然段。
7.结合内容,小结“不振”。
看到这一切,周恩来才真正体会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同学们,你们体会“中
华不振”的含义了吗?根据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
“中华不振”就是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那声声哭诉。
“中华不振”就是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地欺负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