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

293阅读 | 10收藏 | 1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1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2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3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4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5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6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7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8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9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10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11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12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13页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doc第1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亲亲抱抱 上传于:2024-07-11
2023年新疆高考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8.0分) 1. 自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末期,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地域特征明显。然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不仅始终保持着,而且范围和程度也稳步地扩大和加深,直至秦汉帝国的建立。这说明中国文化(  ) A. 具有南北对立特征 B. 在发展中不断交融 C. 深受社会形态影响 D. 从多元转变为一体 2. 唐朝有不少僧尼参与家庭佛事活动,与世俗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当俗家亲人去世时,出家僧尼会返回俗家为亲人送葬:有些僧尼出家后仍住在俗家,甚至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由此可知,当时(  ) A. 政府的宗教政策非常开明 B. 佛教得到民众支持 C. 佛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D. 寺院经济遭遇困难 3. 北宋时期,朝廷规定:朝臣任提点刑狱,须是曾任知州及实经两任通判以上之人;任提刑司检法官者,经大理寺试断案、刑名约七件以上十件以下,及格者方得除授。该规定反映了(  ) A. 官员实践能力得到重视 B. 官吏考核程序较为规范 C. 地方权力日益收归中央 D. 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4. 《明季北略》载:“明制最重进士,可仕至六部。进士中,翰林为最。一入翰林,则不屈膝,虽拱揖,腰背不甚折,所以养相体也。举人止可仕至太守而已。故进士观举人颇卑,虽同处不甚欺接。若武职则微甚,虽大至总戎,自文臣视之,抑末也。”这表明明朝(  ) A. 文官政治最终形成 B. 考试成绩决定官职高低 C. 科举制度地位突出 D. 精英治国思想影响深远 5. 1898年3月,总理衙门先后两次上奏朝廷,建议将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和直隶秦皇岛三地“开设通商口岸”,当即获旨允准。8月,朝廷再次颁布谕旨,号召各省督抚将军积极响应,在全国范围内增开口岸。清廷自开商埠的目的是(  ) A. 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B. 鼓励民间创办近代企业 C. 与外商竞争欲收回主权 D. 开辟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6.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章草案就明确提出“男女一律平权”。1922年,中共二大则进一步提出:“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这说明(  ) A. 妇女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 B. 追求社会平等是党的使命担当 C. 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传播 D. 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妇女解放 7. 1938年,国民政府决定由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大银行组成联合办事处,负责筹划和推行战时金融统制政策、统一核定生产事业的放款数额,对粮食、交通、工矿及商贸物资的收购等给予优先放款。据此可知,联合办事处的成立(  ) A. 旨在打击私人银行的违法行为 B. 成为官僚资本巧取豪夺的工具 C. 粉碎了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 D. 加强了国家对战时经济的控制 8. 中国改革前的企业领导体制是“党委发号召,厂长做报告,代表举举手,工会跑龙套”,一些不大懂经济、技术和管理的干部掌握着企业的决策权和指挥权;1984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厂长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法人代表,对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全面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这一改变(  ) A. 加快了城乡经济发展 B. 推动了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C. 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D. 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9. 公元前336年,当马其顿迫近国门时,雅典再次通过“攸克拉提斯法案”。这是雅典人在“非常时期”为防范僭主制复辟采取的“非常手段”,因为“在看似清白的公民和日常政治活动中也深藏着让人难以察觉的僭主制的潜在威胁……全体公民必须对之保持警惕。”这说明当时雅典旨在(  ) A. 防范城邦危机催生独裁 B. 阻止僭主与外敌相勾结 C. 确保公民大会最高地位 D. 动员民众抵御外来入侵 10. 如表是英美德三国能源转型关键时间节点。由此可知(  ) 国家 煤炭系统 石油系统 天然气系统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英国 1560年之前 1619年 (49.1%) 1926 1971年 (48.5%) 1970 未完成 1973年(11.1%) 美国 1850年前 1885年 (50%) 1910年前 1950年 (38.4%) 1925年 未完成 1973年(30.1%) 德国 1815年 1853年 (49.6%) 1954年 1972年 (46.1%) 1971年 未完成 1973年(8.7%) (注:括号内数字为特定时间点相关能源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 A. 煤炭的推广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 B. 石油的开采利用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C. 天然气取代了煤炭和石油的地位 D.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新能源开发 11. 1789年,美国首届国会通过的《司法法》提出:每州设立一个地方法院,并将全国分为三个巡回区,设立巡回法院,由两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与地方法院法官组成的合议庭进行巡回审判。这表明当时美国(  ) A. 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 C. 兼顾联邦与州的权力诉求 D. 完善了刑事法律体系 12. 在一些历史解释中,历史事实的表述往往带上了言说者特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立场甚至个人的偏好。以下表述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B.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 C. 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82.0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以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尚俭去奢”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积极构建“崇奢黜俭”消费观。梁启超认为“尚俭”是“上古不得已之陋俗”、谭嗣同指出:奢伦本非天生地就,而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等级特权的伦理教条。严复在翻译《原富》时对亚当•斯密的“财无滞者,尽家之财皆有息利,尽已之有皆以养工……一国之获利亦阅(大)矣”表示了认同。他认为,“尚俭”容易造成人们只重“节流”、不重“开源”的思维定势,“崇奢”才能促使财富流动,或是通过交换进入市场,或是转化为生产资本,从而避免财产壅积和因财富不均引起的混乱。他主张将资金投放于新式企业的创办,实现财富增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黄娟《“崇奢黜俭”思想与近代消费观的重构》 材料二: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形成,过去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阶层的消费清单,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取代了“贫穷效用”理论,逐步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生活舒适和便利同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能够对工业形成强有力的促进。曼德维尔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直截了当地挑战奢侈品和必需品的界限,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 这场大讨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奢侈品的认识,大家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而是从商业经济角度出发,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也使进口商和制造商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崇奢黜俭”消费观形成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产生的背景。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中英两国消费观转变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别于现代民主选举制度的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从西汉到晚清、从察举到科举两千多年的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使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与名望这些在传统社会中结为一体的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基本上是通过选拔来实现,终于使中国的社会形态从西周至春秋的“世袭社会”转变为一种“选举社会”,亦即从一种封闭的等级制社会转变为一种流动的等级制社会。尤其在宋以后,“士大夫多出草野”,统治阶级的再生产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深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观瞻,以及个人和家族想要上升的途径选择。正是基于此,用“选举社会”的概念来解释从秦汉到晚清的社会结构的演变,比较符合历史的真相和历史上人们对自身所处社会的理解。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的概念: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命名初探》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秦汉至晚清时期“选举社会”的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选举社会”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京条约》的签订,使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者英意识到,对英法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帝采纳了他的“权宜之计”,设置“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萌生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并为咸丰帝接受。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详务。但总理衙门地位不明、职责不专、遇事拖延的工作状态和衙门作风,备受各国公使批评。八国联军之役后,列强在《辛丑条约》中对“革改更新”总理衙门提出强烈要求。1901年7月,清政府诏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由原来的临时衙门改为常设机构,这就为外交机构的正规化建制提供了前提。 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外务部改称外交部,并“把驻外使馆和领事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 ——摘编自王承东《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体制演变的特点。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外交体制演变的影响。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12月,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后欧洲的难民问题。到50年代中期,美国出于反对苏联的需要转而支持联合国难民署,这使它收到更多国家的资金捐赠。50年代后期,随着美苏争霸范围的扩大和第三世界反帝反难斗争的高涨,苏联和不少亚非国家也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60年代,联合国大会授权它在世界各地设立公署机关,从而使它拥有较大自主权,工作范围进入到因为南北差异造成的新的难民问题领域。80年代末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内部及地区性战争频发,亚非拉甚至欧洲地区都出现了难民潮。联合国难民署始终是解决世界难民问题的中坚力量。 然而,联合国难民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各国的自愿捐助,伴随国际危机的日益增多,其经费短缺现象愈发严重,此外,来自捐赠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压力也使它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成为大国的御用工具,要么丧失在国际难民救援工作中的应有地位。 ——摘编自何慧《论联合国难民署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联合国难民署成立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际社会为解决联合国难民署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的策略。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祖逖( 266-321年),范阳道县(今河北浪水)人,史称他“梗概有大志”,留下了“闻鸡起舞”的佳话。西晋末年,洛阳被匈奴攻陷,祖逖遂率亲族乡党数百家南迁,“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奋之志,因而进说(司马睿)曰:‘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凶因风向赴,沉溺之士欣於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司马睿乃任命祖逖为前锋都督出师北伐,但仅给千人给养和三千匹布。313年8月,祖逖“将本流徙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由此拉开了艰苦卓绝的北伐序幕。祖逖北伐的过程分为四步:屯兵淮阴,制造兵器,招募和训练士兵;占据谯城,立稳脚根;反复争夺,控制整个河南地区;练兵积谷,北渡黄河。史称祖逖“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富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他善于招揽军民,长于御军抚民,故在严酷的战斗中实力越来越大,北伐因而取得了相当成效。321年,随着祖逖去世,轰轰烈烈的北伐事业从此中断。 ——摘编自杨德炳《论祖逖与北伐》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祖逖北伐取得成效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祖逖北伐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多元一体化趋势在不断加强,没有涉及到南北对立的特点,再者南北对立也不符合秦汉之前的史实,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自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末期,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地域特征明显。然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不仅始终保持着,而且范围和程度也稳步地扩大和加深,直至秦汉帝国的建立。”可知,中国文化发展虽然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一体化趋势始终存在并不断扩大加深,说明各地文化在发展中不断融合,故B项正确; C.根据材料信息,自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末期,直至秦汉帝国的建立,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程度不断加深,并没有受到社会形态的影响,故C项错误; D.材料的信息是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同时,一体化趋势始终存在,并不是从多元转变为一体,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当俗家亲人去世时,出家僧尼会返回俗家为亲人送葬”等可知,唐朝的僧尼行为和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密切相关,比如家人为亲人送葬是儒家提倡的孝道的体现,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交代唐朝的僧尼活动是否和政府的宗教政策相关,排除A项; B项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唐朝佛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 D项不能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体现的是唐朝佛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提点刑狱的任命必须担任过知州或两任通判,任提刑司检法官者必须有相应的断案经验,说明北宋时重视官员的实践经验,其能力受到重视,A项正确; 材料仅提到了任命时注重实践经验,并没有涉及到考核的程序,无法得知是否规范,排除B项; 材料“北宋时期,朝廷规定:朝臣任提点刑狱,须是曾任知州及实经两任通判以上之人;任提刑司检法官者,经大理寺试断案、刑名约七件以上十件以下,及格者方得除授”强调的是官员任命时的条件,没有涉及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制约,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官员选拔的条件要求,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朝时,最看重进士特别是进入翰林院的,地位最高,说明明朝科举制度地位突出,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文官政治就已经形成,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进士的地位高,并不没有涉及到决定官职高低的标准,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突出科举制的地位,文官比武官(“虽大至总戎”)的地位高,并不是在强调精英治国的思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增开口岸以扩大财源,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腐朽的清王朝无力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也没有收回主权的勇气,排除A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清政府鼓励民间创办近代企业的信息,排除B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由材料“男女一律平权”“一律享受平等权利”,说明追求社会平等是党的使命担当,B项正确; 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不可能因为党的党章或者会议实现妇女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排除A项; 材料无关民主共和观念,排除C项; 材料不涉及妇女解放问题,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38年”“战时”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一切以抗战为前提,国民政府成立“四行联合办事处”是为了整合金融资源和进行物资管制以应对战时形势,加强了国家对战时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 根据材料中联合办事处的职责,可以看出是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并不是针对私人银行,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四大银行虽然是官僚资本巧取豪夺的工具,但材料主要是介绍联合办事处在战时的职能,没有体现出巧取豪夺的特点,排除B项; C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A.材料无关农村改革,得不出城乡经济发展的结论,故A项错误; B.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一些不大懂经济、技术和管理的干部掌握着企业的决策权和指挥权”“1984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厂长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法人代表,对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全面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可得出城市改革以来,国企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故C项正确; D.我国是1992年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