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74和7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经历数数知识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作用。
2、会数 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体会十进关系。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结合现实材料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逐渐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人交流、勤于思考的习惯。
2、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
会数 1000以内的数,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难点:
1、“拐弯处”的数法。
2、1000以内数感的建立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听别人说起过比 100大的数,自己也从书上、电视上听说过,所以对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却没有数感。还发现学生会按照 100以内的数数方法数 1000以内的数,有不错的数数能力,但“拐弯处”的数数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对于生活中估计事物数量的多少时大多都凭着感觉乱猜。所以,为突破重难点,关键要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借助直观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架起一座认知桥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准备的学具有:计数器。
四、教法
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
五、学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虽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能力弱,但我们还是要舍得放手,由扶到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为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 4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3、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借助数学游戏,学习例 1我首先问同学们喜欢猜数游戏吗?接着展示三个相同的杯子,猜一猜几号杯子装的小正方体最多?再问你觉得这个杯子里有多少个正方体?每个同学都凭感觉乱猜,答案不一,用什么办法能证明谁猜得对呢?引导学生说出数一数,接着把 3号杯子里的小正方体全部倒出来,一个一个的数,得出 10个一是十,让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加深认识,这样数感觉太慢,引导学生十个十个的数,老师把倒出的所有正方体 10个一排,10个一排地全部摆放完,开始十个十个地数,得出 10个十是一百,学生齐读,教师板书。还有好多小正方体没数呢?怎样数会更快一些?引导学生说出一百一百地数,照样子继续往上摆,引导学生得出 10个一百是一千,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2、引出课题 老师把 3号杯子里的小正方体都整齐摆放完了,已经数出一共有 1000个,你猜对了吗?这样一问,让学生再次观察、思考,培养了数感。今天我们就继续深入地研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3、认识计数单位,体会十进关系回想刚才数数的过程,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直数到一千,告诉学生今后遇到更多更大的数量,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像一、十、百、千都是我们数数时用的单位,叫做计数单位。这样设计,感受数数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在数数的过程中,数大了,数数的单位也要变大,这样才会数得又对又快。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 2借助例 1的数法自主探究例 2,老师把例 2彩印到 1号作业纸上,课前发给学生,现在让学生在一号作业纸上圈一圈,看谁圈画地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小圆点地个数,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让学生在展台上边说边展示作品,再找个学生评价这种圈法好不好,再展示不同的圈法,最后课件展示老师的圈法,先用百作单位,数出 2个百,不够一百的再用十作单位,数出三个十,不够十个的,再用一作单位,数出 5个一。
2、学习数的组成根据圈画地让学生说出这个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引出 2个百、3个十和 5个一组成的数是 235。在出示小棒让学生快速说出有多少根,这样呈现小棒能借助计数单位清楚地找到数的组成,从而快速数出这个数。再找一个同学说出这个数的组成,加深认识。
3、借助计数器表示数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老朋友——计数器,先找学生给大家介绍一下计数器,认识数位顺序表,然后老师再问同样的一个珠子拨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引导学生回答个位上一个拨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 1个十,百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 1个百,千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 1个千。让学生明白计数器还有特异功能呢,可以以 1当 10,以 1当 1,00,以 1当 1000等,接着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买的计数器拨出 235这个数。让学生说出怎么拨的,为了直观,学生说教师在课件上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