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计划
全面提高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一、什么是“素养”? 本义就是“平日的修养”。
二.怎样理解“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不同于过去我们说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情感、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三、语文素养的特性
第一,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强调: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不仅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基,终生从事学习的能力奠基,而且为学生一辈子做人奠基。可以说《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昭示了语文老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第二,语文素养具有综合性。
《语文课程标准》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高度,把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的目的都结合了起来,在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体现了很强的综合性,强调要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的语文能力,使 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第三、语文素养具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严整体系指导下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忽视了语文母语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母语教学有基础,有资源,母语教学应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正如刘国正先生指出的:“语言必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反映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语文教学只有同生活相联系,才能适应语文的特点,“才能生动活泼,学得又快又好,才能服务、应用于生活”,否则,就会“枯燥无味,劳而寡效”。
第四,语文素养具有发展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有独创的见解,创意的表达,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要求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现实,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又要着眼于未来,有效的影响社会的发展。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在注重更新观念,借鉴国外课程理论,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语文课程目标,凸现了“语文素养”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将有利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也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更新观念,迎接挑战是语文教师的必由之路。
四、怎样理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应该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面向全体,落实到全体学生身上。
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仅是指语文教育要使学生有较强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使学生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