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故乡教案.doc

249阅读 | 10收藏 | 9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故乡教案.doc第1页
故乡教案.doc第2页
故乡教案.doc第3页
故乡教案.doc第4页
故乡教案.doc第5页
故乡教案.doc第6页
故乡教案.doc第7页
故乡教案.doc第8页
故乡教案.doc第9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9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之羽皆云 上传于:2024-07-11
课题 故乡 主备人 二次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3 累积课时 授课人 【文本解读】 《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在《故乡》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把握起来还较容易。“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我们确定本文的教学难点为:第一,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教学目标】 1、  抓住小说中重点人物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  了解对比的写法及作用。 3、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理解部分重点语句的涵义。 4、探讨文章主题,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了解对比的写法及作用。 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查找鲁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2、制作相关的课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朗读和默读,深入感知文章内容。 2、讨论法: 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法: 在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探究对鲁迅对新生活,新中国的期望。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小说这种文体;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3、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方法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检查预习: 1、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③小说的情节发展有哪几部分? ④小说的环境指描写包括什么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学生学习小说就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学习,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刻画。 2、简介作品、作者: 选自鲁迅的《呐喊》。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与农民处境。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 1、解决字词疑难。 2、小组思考讨论: (1)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将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分为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小说中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谁是线索人物? (3)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你知道是什么吗? (4)“我”的这一次故乡之行,心情如何?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的,为什么会“悲哀”呢? 五、集体讨论明确 第3题第2问,留待下节课讨论。 六、布置作业:从文章中找出变化最大的两个人,并具体分析。 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有助于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理解文章主题。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提示: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的变化。 三、分析人物形象——闰土。 过渡: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的变化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1、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的变化? 2、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找出描写闰土的语句,填表(表格见下页) 少年闰土:12~15、18、23~26、30;中年闰土:59、60、62、64、66、71、72。 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互相交流 3、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 品味,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在对比中看出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少年闰土:健康可爱、天真活泼、勤劳多知、勇敢的小英雄 中年闰土:生活进一步贫困,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 雪地捕鸟、月夜刺猹——聪明勇敢,动作敏捷 迟钝、麻木 语言 脱口而出、滔滔不绝(4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4、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难点,教师加以引导) 引导: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使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 闰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就是文章说的兵匪官绅。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欠收,再加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么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由此可见,归根到底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四、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 过渡: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 1、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段,看看这个人物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让我悲哀。 20年前、后的杨二嫂:38~51自然段 20年前 20年后 肖像 年轻美丽: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那么高,嘴唇没有那么薄 “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语言(对我的态度) 贵人眼高 、迅哥儿,你阔了、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 行动 终日坐着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竟跑得这样快。 对生活的态度 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2、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杨二嫂的性格特征。 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说明经济状况的衰落)、能说会道、泼辣、尖刻、自私、爱贪小便宜的城市小市民 3、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活所迫)?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豆腐西施”是本小说中又一个典型而出彩的人物形象,这个过程,既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当然,都需要说明理由。教师也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学生一起讨论。希望最后能达成共识:她同样是时代的牺牲品,不但要看到她可笑、可气、可恨的一面,也要能发现她可悲、可怜的一面。)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4、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说明了当时农民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明确:长桌、椅子、香炉烛台、抬秤,手套、狗气杀、破烂木器、碗碟…… ⑴人们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⑵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变得麻木 五、小结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正是_________使活泼可爱的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使年轻美丽的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如果说闰土的变化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的变化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 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