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3.1.2 定理与证明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了解定理与证明的概念,了解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方法.
数学思考
在探索命题真假的过程中,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感受证明的一般过程,体会数学证明的必要性.
问题解决
探索并了解命题的概念,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情感态度
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树立学生在探索中形成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信心.
教学
重点
对数学基本事实、定理的理解.
教学
难点
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一般方法.
授课
类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教学
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
问题1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
(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3)如果|a|=|b|,那么a=b;(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回顾旧知,为讲解新知识做铺垫.
活动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问题: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和同学一起得出下面验证的过程:
答:当n=0时,n2+n+17=?17是质数
当n=1时,n2+n+17=?19是质数
当n=2时,n2+n+17=?23是质数
当n=3时,n2+n+17=?26是质数
当n=4时,n2+n+17=?37是质数……
做到这里,同学们似乎可以得到结论了吧?这个命题是真命题.但
当n=17时,n2+n+17=?323是合数
结合课本P56-57两个思考,得出证明的必要性.
教师提出问题:那证明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共同得到基本事实,定理,定义的概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要讨论的内容.
活动
二:
实践
探究
交流
新知
【探究】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如下各命题都是正确的,即都是公认的真命题: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
有些命题可以从基本事实出发或其它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归纳: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探究证明:根据条件、定义以及基本事实、定理等,经过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例 如图13-1-,有下列三个条件:
图13-1-
①DE∥BC:②∠1=∠2;③∠B=∠C.
(1)若从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两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一共能组成几个命题,请你都写出来;
(2)请你就其中的一个真命题给出推理过程.
解:(1)一共能组成2个命题,它们是:题设:①②,结论:③;题设:①③,结论:②;
(2)情况一题设:①②,结论:③;证明:如图,∵DE∥BC,∴∠1=∠B,∠2=∠C.又∵∠1=∠2,∴∠B=∠C;
情况二题设:①③,结论:②;证明:如图,∵DE∥BC,∴∠1=∠B,∠2=∠C.又∵∠B=∠C,∴∠1=∠2.
归纳总结:
证明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第二部:根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三步:通过分析,找出证明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
在证明几何命题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题目的条件和结论;
2.证明过程中引用的根据(理由)与“定理的证明相同”;
3.证明过程中每一步结果所用的根据必须是取得这一结果的充分理由;
4.要防止利用未学过的定理来证明学过的命题,避免循环论证
文字叙述题的证明过程需要学生有所了解.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应用举例】
例1 把下列定理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条件和结论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等角的余角相等.
说明:这里主要是巩固定理也是命题,要求学生即要能把它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也要能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例2 求证: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同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说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出已知,求证,然后画出图形,再用已经学过的定理进行证明.
1.要求学生注意定理也是命题注意它的两个组成部分:条件和结论.
2.能证明一个较简单的命题是真命题.
【拓展提升】
[厦门中考] A,B,C,D四支足球队分在同一小组进行单循环足球比赛,争夺出线权.比赛规则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小组中积分最高的两个队(有且只有两个队)出线.小组赛结束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