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中职”学制开启产教融合”途径.docx

121阅读 | 4收藏 | 8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中职”学制开启产教融合”途径.docx第1页
中职”学制开启产教融合”途径.docx第2页
中职”学制开启产教融合”途径.docx第3页
中职”学制开启产教融合”途径.docx第4页
中职”学制开启产教融合”途径.docx第5页
中职”学制开启产教融合”途径.docx第6页
中职”学制开启产教融合”途径.docx第7页
中职”学制开启产教融合”途径.docx第8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8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与你邂逅等你赴约 上传于:2024-07-01
中职“2.5 +0.5”新学制开启“产教融合”新途径 张劲松 摘要:为适应“2.5+0.5”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要通过实施“产业文化育人、校企共建‘厂中校’、‘校中厂’、构建校企双主体课程体系、推行教学企业教学模式、建设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工程”等“产教融合”新途径,才能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职;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张劲松,男,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46-03 坚持质量核心,健全职业教育基本制度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2012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明确从2013年起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人才培养模式。[1]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必开启“产教融合”新途径。 一、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变化 2005年,我国为推动职业教育扩大规模的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在中等职业教育推行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中职学生在校3年的学习时间,其中,2年在学校,1年顶岗实习。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顶岗实习的优质岗位落实比较困难、学生实习时间过长流于放羊式、内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育跟不上、多种因素导致学生的专业实习质量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益偏低,等等,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社会信誉。 2013年11月29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对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全面部署。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调整为半年,在校学习时间则延长至2.5年,这在全国是首例,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又于6月23~24日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在会前接见全体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职业教育要服务产业升级,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要深度融合。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专项政策,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构建了“产教融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崭新机制。这是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对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又一次生动探索,标志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 二、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途径 (一)文化融入,构建浓厚的育人环境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鲁昕副部长也多次在职业教育相关会议上提出:“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文化育人是最高境界的育人模式。现代产业文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制度之母,也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校企合作不仅要搭设校企间知识技能的桥梁,更要搭建校企间文化融合的桥梁,这也是校企合作的难点和关键点。把产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在职业教育中开展产业文化教育,是新形势下新课题,理论性政策性都很强,需要加强科研的先导和理论的支撑作用。同时,应将现代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新领域,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二)校企共建,形成“厂中校”、“校中厂” “厂中校”的模式属于“工学交替”模式。中等专业学校可以与本地区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应该保证向学校相关专业群开放所有生产岗位,尽可能接纳学校的专业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同时,这些实训基地(企业)亦可以使用学校相关专业的实训设备进行产品设计加工,扩大产能。要实施厂中校模式,必须要拥有整套完备的校企合作规章制度,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厂中校模式的教学、实践、管理、运行、检查、质量保障方面的具体规定,要有监控、反馈、改进的整套程序。以保障学生在企业中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养成企业必备的职业素养。 “校中厂”的模式有自办企业式和筑巢引凤式。[2](1)邀请外面的企业人员作为顾问或聘请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校,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场地资源、设备资源开办教学工厂。做到理念上超前于企业,设施上同步于企业,标准上接轨于企业,技能上适配于企业。真正做到模拟职业环境,真实生产装备,教学实训一体;(2)邀请外面的企业进入学校办企业,要求企业携带设备进入学校。在完成企业交付生产任务的同时,完成学校要求的学生实习任务。建议,能由政府出资建立一个注入网站、刊物等校企合作平台,以便做到责任共担、资源共享、成果共有,增强校企合作的信能与效能。 (三)依据岗位,构建校企双主体课程体系 著名职教专家姜大源先生认为,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宗旨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动因是源于职业;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逻辑要合乎技能规律。同时,姜大源又指出: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文化是跨界的文化,课程是跨界的课程。关于职教课程的本质,陶行知也有过很精辟的论述: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始终一切应行之手续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为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3]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对于专业课课程,要以工作过程或岗位任务设置课程。这也就是陶行知的生利主义之课程观。因而,依据岗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新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按“突出专业化、力求实用性”的指导方针,构建校企双主体课程体系对于提升基于2.5+0.5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要做到以下三点。 1.深入开展社会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应围绕相关专业在本地区企业中的生产应用、发展趋势,组织产业结构与学校专业设置、建设、发展的吻合度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信息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进而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充分的依据。 2.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新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以应用技术为主体,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将专业所有课程分为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等模块,在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的同时,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强化学生职业操守。 3.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探索模块化课程建设与项目教学法,和企业专家共同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科学设计,将企业工作过程及生产项目引入课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通过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另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应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个对接,真正按企业培养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不是学校课程教学的断裂,而是能力提升的系统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可持续生态化的一环,可有效提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