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主题+拓展阅读
文一:
毛泽东的学习人生(节选)
胡为雄
积学贵有恒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曾说:“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因而他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持之以恒。毛泽东还曾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它是化用明代学者胡居仁所撰的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体现了毛泽东对积学贵有恒精神的称道。在1917年为同学萧子升自订的读书札记本《一切入一》作的序中,更显露出了毛泽东的积学贵有恒的观念。他写道:“予维庄生有言: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今世学问之涂愈益加辟,文化日益进步,人事日益蕃衍,势有不可究诘者。惟文化进矣,人之知慧亦随而进,则所以究诘之者,仍自有道也。顾究诘也同,而有获有不获,则积不积之故也。”在说明积不积学问与有获有不获的重要关系后,毛泽东进而把读书积学比作修筑百丈之台,需从一砖一石开始。他说:“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等积矣,又有大小偏全之别,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姝姝自悦者,区以别矣。”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读书、积学,恒久而不间断。他的似百丈高台的渊博学识,正是日积月累、一砖一石地筑起来的。毛泽东自幼时起饱读诗书,且终生吟诗、赋诗,后来成就为伟大诗人。这中间他付出了常人未曾付出的努力。例如,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曾把屈原的《离骚》一丝不苟地抄录到笔记本上。1958年,已是大诗人的毛泽东在游览成都武侯祠时,曾将祠中的数十副对联全都让随行人员抄写下来。毛泽东之所以成就为哲学家,也是他终生注意研习哲学的结果。在延安时期,已是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袖、身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3 000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
书要反复读
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三复四温地读书能读出品位、读出与众不同的心得。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这说明毛泽东对书读了四五遍。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画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毛泽东最喜欢读的是中国历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类书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多次读过,对一些篇目能背诵如流,但他对之长读不厌,晚年仍在反复阅读。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哲学和党史类以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十遍以上。如《昭明文选》,他阅读批注过的版本,存留的就有三种。此书他青年求学时代读过,20世纪50年代他又读,60年代再读,70年代仍又读了好几遍。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毛泽东几乎是从小读到老。对于这些古典小说,毛泽东同时把它们当作历史来读。而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读得更仔细,并且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毛泽东曾说,《红楼梦》要读过五遍以后才能有发言权。由于有独特的阅读视角,毛泽东从书中看出了当时社会激烈的阶级斗争。对于韩昌黎诗文全集,除少数篇章外,毛泽东都曾一篇篇仔细琢磨,从词汇、章句到全文意义,他都有很好的研究。对于全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背诵如流。
学思结合
毛泽东提倡多思,在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这与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一致。在《〈伦理学原理〉批语》中,青年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这样写道:“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与这种陋习相反,毛泽东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毛泽东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他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毛泽东以自觉的清醒的批判意识来读书,从不为书所俘虏。在恰当评价书中所言风物政事、以明利害得失时,总是显露出自己的独具智慧。毛泽东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善于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所读之书作认真考证,辨别史学真伪,甚或勘正文字错误,校改和添加标点符号,这是一般人尤其是知识菲薄的人难以做到的。例如,毛泽东喜欢读史,但他却又这样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毛泽东不仅对中国历史有根本的把握,也对历史上忠奸贤庸各式人物及其行为有中肯评价。在《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他对一些杰出人才的赞誉比比皆是:“臧质豪杰之士”,“生子当如李亚子”,“伟哉虞公,千古一人”。对一些历史人物,毛泽东进行认真比较,如“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李恪英物,李治朽物”,“袁觊无能”,“袁粲死节”。对于一些无能、昏庸、奸佞之辈,毛泽东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给予客观评价,如(刘表)“虚有其表”,“‘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王建庸人,不知政治”,“笑里藏刀李义府”。读书时严于考证是毛泽东的一大特点。他像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甚至对所读书中的史实哪怕是一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细节也不予忽略。在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书时,毛泽东也表现出了独立思考、不盲从的精神。毛泽东认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存在的条件阐述得不完整,回避了“集体所有制如何过渡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问题”。他还指出:“斯大林说,苏联的‘特种的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这看来很不妥当。”对于产品分配问题,毛泽东认为:“苏联教科书写得最不好,要重新另写,换一种写法。”总之,在学习态度上,毛泽东认为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另一种是“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他认为前一种态度不好,需要的则是后一种态度。(节选自《天津日报》2010年4月12日)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INET 赏析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右括.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右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右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右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右括.TIF" \* MERGEFORMATINET 伟人的造就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经过岁月的不停打磨、学习的持续砥砺,才逐渐熠熠生辉的。选文从“积学贵有恒”“书要反复读”“学思结合”三个角度切入,体现了一代伟人对于读书学习踏实勤恳的态度,对真理、对知识执着追求的精神。文章多处引用名言、列举数据、引用名人著作,既能表明毛泽东对于学习、读书勤恳的态度,更能说明通过勤奋读书,才能造就盖世之雄,才能铸就宏图伟业的道理。
文二:
读书寂寞事
读书是件寒、冷、苦的事情。过去指冷寂的读书之地为“寒窗”,谓之“自甘寂寞”“坐冷板凳”。甚至因读书导致贫穷,那就更苦。朱买臣光读书不上班,导致家贫,只好以砍柴为业,卖柴时还手不释卷,妻以为羞,和他离了婚。家境较好的读书人,读闲书打发日子,觉得快乐,那是另一种读法,但要是换一个环境,就不会是“羲皇上人”(太古的人,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了。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里有个B博士,他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精神备受折磨。他竟趁一次候审的机会,偷来一本棋谱,悉心研读起来。从此在象棋技艺上大获启发,出狱后成了赫赫有名的象棋冠军,铁窗苦读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是外国小说里的故事,说明逆境苦读,也可以成就人才。
什么是苦?“生不得志,攻苦食淡;孤臣孽子,卧薪尝胆”,“子卿(苏武)北海之上牧羝,重耳十九年之羁旅,呼吸生死,命如朝露”,有人说此乃人生之大苦,信然。汉代王章长安赶考,与妻共居。章读书读得病倒了,没有被子盖,卧牛衣中,想起自己命运不好,自料必死,与妻子泣别。都是人生逆境,苦不堪言。但发愤攻读,总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候,这样来看,读书又何尝不是一件苦中有乐的事情呢?皓首穷经,那是很高层次的阅读,包括索引、考证、爬梳剔抉,穷究其源,常常“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虽然苦,衣带渐宽,人亦憔悴,却是积累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平常读书,孜孜不倦,能够明理,升华情操,就是常说的“开卷有益”。
读《红楼梦》是赏心乐事,但要考证渊源,就得吃苦。读小说,读“动漫”,读某名人的生活琐事,与读有关本业的东西是不同的。但有些“快乐”的“热门”书,读不读都可以,有些坐冷板凳的书,却是花钱也应买来读。“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鲁迅《致赵家璧》)这样一来,自讨苦吃,苦中求乐,就成了中国读书人的习惯。
现在超市里成堆的装帧很漂亮的“经商指南”“炒股要道”“脑筋急转弯”以及“风水先生”……进口纸,烫金字,还有密封卷——先拿钱后开卷。买不起,读了也无益,无异于“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那结果,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鲁迅《我们要批评家》)。
现在情况不同了,读书讲务实,学以致用,学以增长知识。图书馆共享项目越来越多,读者也渐多了,成为读书人的乐土。有些图书馆专为盲人设置阅读器,虽然有待完善,但已经可以看到不少盲人光顾图书馆,在盲人阅览室学习用阅览器读书读报。
不妨说,读书本身的冷热都不是坏事,关键是能学到知识。佛教禅宗的北渐南顿,就是讲悟道的殊途而同归。能悟道,十字街头也能参禅;不能悟道,把经书读破,也不过是谤佛。用功之妙,存乎一心。“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读书应作如是观,平心静气,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弱水三千,取一瓢饮,然后甘苦自知。适当搞一些有益的读书活动、爱书活动,走出书斋,参加一些交流,不无好处。但不能“大呼隆”,“活动”一多,一“化” 起来,则非实实在在求知。(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7月5日)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INET 赏析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右括.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右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右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右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右括.TIF" \* MERGEFORMATINET 读书是件寒、冷、苦的事情,读书要自甘寂寞,道出了为学的真谛:要耐得住寂寞,处顺境不自满,处逆境不气馁,处闹境不浮躁,坚持自我,坚信学习的益处,用功之妙,存乎一心,必有所得。
二、单元主题+素材积累
1.有关“学习之道”的名人名言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 新教材\\word\\左括.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0赵瑊\\同步\\语文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