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四 教案
1教学目标
1.“温故知新”教学目标
(1)通过“句式变换”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把“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2)通过“拓展与交流”内容的学习引导,强化学生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不但在阅读中给予关注,同时在描写人物时也能从这几方面进行刻画。【版权所有:21教育】
(3)通过“积少成多”中《赠汪伦》古诗的诵读,初步了解诗意,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同时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文明交际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乐于交际的良好品质。
(3)让学生学会交际:培养学生听、记、表达(应对)等能力。
3.习作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收集、整理、应用习作素材的能力。
(2)通过练笔,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表达真情实感的文风。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温故知新”——句式变换。“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如何正确改变“人称”。
2.“口语交际”——辩论会。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课内引导学生如何做到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反驳。www.21-cn-jy.com
3.习作——写一个人物群体。表现人物群体特点素材的收集.。
教学难点:
1.“温故知新”——句式变换。“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如何正确改变“人称”是个难点。
2.“口语交际”——辩论会。引导学生如何做到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反驳。
3.习作——写一个人物群体。表现人物群体特点素材的收集。如果素材不鲜活,无法很好表现人物群体特点。
3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温故知新”教学目标
(1)通过“句式变换”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把“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2)通过“拓展与交流”内容的学习引导,强化学生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不但在阅读中给予关注,同时在描写人物时也能从这几方面进行刻画。21cnjy.com
(3)通过“积少成多”中《赠汪伦》古诗的诵读,初步了解诗意,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同时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21·世纪*教育网
4.1.2学时重点
1.“温故知新”——句式变换。“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如何正确改变“人称”
2.古诗《赠汪伦》,了解诗意,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
4.1.3学时难点
“温故知新”——句式变换。“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如何正确改变“人称”是个难点。
4.1.4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温故知新和积少成多
板块一
课前任务:
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收集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典型语句,体会这些句子对表现人物特点,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好处。2·1·c·n·j·y
(一)句式变换——“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
1.学生自读例句,注意书上“学习伙伴”身边的泡泡,分析每组里两句话(“直接转述”人物语言与“间接转述”)之间的不同。
2.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应用书上的两个例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的要点:
(1)改什么——改“人称”和“标点”。
a.“标点”——把“:”改成“,”把“”去掉。
b.“人称”——首先确定转述对象(由谁转述),转述给谁听,再根据句子具体的语言环境确定改换的人称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如: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a.转述的人是句中的“我”,句子可改为:温迪告诉我,她真为我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b.转述的人是第三者(温迪和“妈妈”之外的人),句子可改为:温迪告诉妈妈,她真为妈妈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4.让学生改写书上的三个句子。
(1)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改为: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他们那里是不算偷的。
(2)李东高兴地说:“我 从网上查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拉曼的资料了。”
改为:李东高兴地说 ,他 从网上查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拉曼的资料了。
(3)老师解释说:“梦里飞行,说明 你们 是在长身体呀!”
改为:老师解释说,梦里飞行,说明我们 是在长身体呀!
5.教师补充二个句子巩固练习。
(1)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我的忙。”
(2)妈妈对我说:“告诉你爸爸,我要带你外婆去看病,中午你们自己煮饭吃。”
6.让学生谈谈改写句子的感受。
【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体验运用驾驭语言的乐趣。】
(二)拓展与交流—— 体会写好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好处
1.请学生读一读“拓展与交流”中的句子,感受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2.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摘抄的句子,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3.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练笔。
(三)课后练习
1.注意观察生活中人物的表现,进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练笔。
2.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经典语句。
板块二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本单元学的三首古诗。
(二)积少成多——诵读积累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交流,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古诗名句的美。
3.背诵。
4.出示李叔同写的《送别》让学生诵读,播放《送别》(关于《送别》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的介绍,见案后“参考资料”)。【来源:21cnj*y.co*m】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补充李叔同写的《送别》,一是感受词曲的美,感受人世间送别的哀伤,珍惜人间友情。另也算是对本单元所学的四首“送别”的古诗画上一个小句号,同时又是一个省略号,引导学生关注送别诗,关注我国的诗歌文化。】【出处:21教育名师】
(三)背诵古诗文比赛
形式:可采用男女生挑战赛;可采用小组与小组挑战赛;也可采用同学之间热身赛之后,自荐表演赛等。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4.2.2学时重点
“口语交际”——辩论会。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课内引导学生如何做到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反驳。
4.2.3学时难点
“口语交际”——辩论会。引导学生如何做到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反驳,做到说话连贯、清晰,声音洪亮。
4.2.4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口语交际
课前任务
(一)学生方面
1.了解教材中的情境内容,明确双方观点。
2.自由组合小组,选择己方观点。选出组长,组织分工收集整理可以说明本方观点或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
3.互相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备用。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是辩手,做好参与的准备。
(二)教师方面
1.首先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的情境内容,明确双方观点。
2.了解学生分组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调整(注意学生资源的互补),人数5个左右,不宜太多。了解各小组选择的观点,鼓励选择辩方少的观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对于资料的收集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可从平时生活中寻找有力的事例;可从书刊、网络中寻找支持己方或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可通过与家人、亲戚等交谈获得有关的材料。关注学生资料收集的情况。www-2-1-cnjy-com
4.教师自己适当收集一些能支持、或反驳正反双方的材料。
(三)环境方面
1.课前黑板写上“辩论会”三个大字。
2.教室桌椅摆成若干个方块,每个方块各让一组正方队员与反方队员入坐。
一、再现情境,明确要求
1.教师指导(或充当)主持人,描述情境,提出正反方观点。
2.提出要求,做好辩前准备。
(1)记住自己的观点。
(2)要用事实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尽量做到观点突出,有条有理。
(3)认真听,快速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对方发言的漏洞,准备有理有据地进行申辩或反驳。
(4)发言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语调等,自然大方,文明辩论。
3.让各小组进行辩前的准备。
二、点面结合,全员参与
1.请一个正反方小组在班上进行试辩,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给予肯定鼓励,提出注意事项,必要时给予示范。2-1-c-n-j-y
2.按坐位方块,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教师巡视指导。
3.请一两个正方小组与反方小组在班级展示辩论,适时给予评价、指导。
4.让各辩方小组自行调换辩方(对手),再次进行辩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5.在各小组推荐优秀辩手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正反方小组,进行班级辩论表演。
6.评出最佳辩手,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本次辩论会学生表现情况。
教学反思:
4.3 第三学时
4.3.1教学目标
习作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收集、整理、应用习作素材的能力。
(2)通过练笔,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表达真情实感的文风。
4.3.2学时重点
习作——写一个人物群体。学习表现人物群体特点素材的收集。
4.3.3学时难点
写一个人物群体。学习表现人物群体特点素材的收集。明白如果素材不鲜活,无法很好表现人物群体特点。
4.3.4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指导与习作
板块一
课前任务
1.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引导学生关注群体生活,为本次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