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12.伊索寓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重点理解“惊慌失措”、“一贯”、“戒心”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故事寓意。3.发挥学生想象,联系实际,对比故事中主人翁形象,深化故事寓意。选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进行讲述。4.学习作者以浅显文字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于写作中。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这三则寓言的寓意,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难点:读懂每则寓言的最后一句话。三、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针对学困加强指导训练方式落实字词、读书的教学目标。2.在读书感悟中,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寓言的警示意义。3.组织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揭示寓意、复述故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有所悟。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学法运用指导,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教师:1.多媒体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3.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 初读感知,激发兴趣: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过了几则成语故事,以及一些民间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伊索的寓言故事中,看看这里又给我们讲述了哪些有趣的故事。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寓言是什么呢?伊索寓言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出示:(说明:使学生知道到底什么是寓言。)(说明:指导学生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3.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1)出示生字词语(ppt课件出示): 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重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结合字形、组词引导学生识记生字。(2)出示学生书写生字练习,纠正错字。过渡:哪些生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贯 ,贯由毌和贝组成,框代表古币,中间的一竖代表古币中的孔,一长横穿孔而过,下面的贝代表钱币,贯的本义是串钱的绳子。重点地检测“馋”“酸”字书写。区分“慌”和“谎”字,注意读音和部首的不同,分别组词。(慌 慌张 惊慌 谎 说谎 撒谎)(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三则寓言,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错的地方同学进行纠正;师生共同评价,并相机指导朗读。4.学生浏览全文,看文中讲了哪几个寓言故事?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就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说明:这一步意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知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现在,让我们进一步品读《狐狸和葡萄》,看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狐狸和葡萄》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二)精读感悟,明白道理。学习《狐狸和葡萄》1.自由读这则寓言,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读完了,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葡萄是酸的吗?从哪里看出来?想象一下,成熟的葡萄是什么样子的?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板书:想尽各种办法 吃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说明:这一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狐狸到底想了多少办法够葡萄,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中,理解了“想尽各种办法”的意思,朗读时自然声情并茂。)4.狐狸费了那么大的劲儿,结果却一无所获,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5.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狐狸是怎样说的呢?它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板书:吃不到 酸的?(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它不想让人认为它无能, 它不想让自己太难过,自我安慰一下。)小结:原来它歪曲事实的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啊。真是自欺欺人。(说明: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狐狸的形象,能更深刻地领会寓意,也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8.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学习《 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时先了解了故事的内容,然后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联系故事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寓意。第二课时(三)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继续精读感悟,明白道理。3.学习《牧童和狼》:(说明:这则寓言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体会时先找到哪处就谈哪处,教师相机引导,把需要重点理解的几个地方指导学生理解了,读出感情来。)
用“?”而用“!”。)请同学们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牧童说谎,以捉弄村民为乐。) 出示:理解“惊慌失措”, “措”是什么意思。(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不知怎么办才好。措,措施、方法。)(2)对“牧童谎称狼来了”这种做法,同学们有何看法呢?★他很不诚实。★谎言是得不到他人的信任的,相反,只会带来惩罚与报应。(3)读一读,体会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①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②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怎么读好牧童的两次大叫,我们先来比较两次“狼来了”牧童和村民的不同表现: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帮忙(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说明:这么一比较,牧童和村民的表现就一目了然,没有狼时,牧童以捉弄别人为乐,大叫“狼来了”,村民们闻声赶来打狼,才知道牧童在说谎,都很气愤;当狼真的来了时,牧童又大叫“狼来了”,这次说了真话,村民们却再也不相信了。为下面理解牧童因为说谎话而自食其果做铺垫。)(第一处,牧童不顾村民们听到叫声 毫不迟疑赶来打狼的紧张,而捉弄村民们,实在令人气愤。要读出牧童无知,恶作剧的感觉。第二处,狼真的来了,牧童非常害怕、着急,轮到他惊慌失措了。要读出这种情感。)指导读好牧童两次大叫。 板书: 狼没来 帮忙 狼来了 没人帮忙(4)你能把这则故事读好吗?读出牧童捉弄村民的得意和狼来时的惊慌。(5)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谎,以捉弄别人为乐。) 板书:牧童: 说谎(6)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7)所以,让我们牢记这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迪,做一个诚实的人。——(齐读寓意)出示:4.学习《蝉和狐狸》:(1)学生小组按照学习前两则寓言的方法自学。(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说明:这则寓言更以学生自学为主,以下设计的几个问题,学生谈体会时先找到哪处就谈哪处,谈完后就有感情地读一读,谈不到的地方教师因势利导,把需要重点理解的几个地方指导学生理解了,读出感情来。)①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就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②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③狐狸是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出示:(狐狸故意赞叹,狐狸一连对蝉说了四个“您”,“多美妙”“真”“天才”“歌唱家”“动听”等,几乎能用的好词都用上了。)板书:狐狸 故意 赞叹狐狸为了骗蝉,说了那么多花言巧语,有感情地朗读狐狸的话。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狡猾奸诈、花言巧语、口蜜腹剑)④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蝉聪明、善于观察、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板书:聪明出示:“有诈”是什么意思? 蝉扔树叶试探狐狸,多聪明呀!谁来读读这句话。(找几名学生读句子。)蝉这么一试探,狐狸就露出了真面目,我们再读读蝉的话。出示:谈谈你的理解。相机理解“戒心”。蝉善于观察,因为同伴的受害而对狐狸怀有戒心,才没有上当。板书:蝉 善于观察⑤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五)拓展延伸:对比《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与《蝉和狐狸》中的蝉的形象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现在谁再给大家讲一讲?学生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2.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3.为什么《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中的蝉却没有受骗?(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观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4.你从乌鸦和蝉的不同结局中明白了什么?(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就会上当受骗。平时善于观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就不会上当受骗。)5.生活中有没有狐狸这样的狡猾奸诈、花言巧语的小人?遇到这类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说说话中的例子。(怎样做,平时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被花言巧语冲昏了头脑,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就不会上当受骗。)(说明:通过两则寓言故事的比较,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此举更能让学生深刻领悟寓意,同时比较也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自由读寓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