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解决问题(2)(鸡兔同笼)沪教版.doc

190阅读 | 7收藏 | 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解决问题(2)(鸡兔同笼)沪教版.doc第1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解决问题(2)(鸡兔同笼)沪教版.doc第2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解决问题(2)(鸡兔同笼)沪教版.doc第3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解决问题(2)(鸡兔同笼)沪教版.doc第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睡醒 上传于:2024-05-28
“问题解决—鸡兔同笼”教学活动设计 课 题 问题解决—鸡兔同笼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沪教版教材在二年级下半学期第五单元学习中,已经涉及到了相关内容的学习,当时学习了用列表的方式来解决类似问题;在四年级下半学期第五单元《问题的解决(2)》中再一次出现“鸡兔同笼”问题,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习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数学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策略,形成且能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枚举法、画图法、假设法,从中感受数形结合、几何直观、数学推理的思想方法,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 另外,在“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解法中,皆以假设为起点,因此本节课将以“假设—比较—调整”为思维主线,串联起鸡兔同笼的各种解法,探究各种解法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启发学生感悟模型思想,即“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在学习《鸡兔同笼》趣题之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力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并在二年级下半学期已经接触过借助列表的方式来解决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当四年级学生再一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