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2.指导学生认识本课 15 个生字,包括 10 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观察事物,使其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2.教学难点:对课文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质疑导入,学生字
1.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先用笔画出生字,然后自学生字。
3.同学自由结合,互相交流学字、学词的收获。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其中有几个字容易读错、写错,要提示学生加以注意。例如,“假、朝”是多音字,在课文里分别读 ji、cho;“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并注意和“要”区分;“绒”的右边是“戎”,不要写作“成”。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意图: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教师出示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学习。
一读:自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互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同学间互查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三读: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适时指导。)
三、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请学生汇报: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以在语境中理解“开心”,用做动作理解“揪掉、合拢”,重点理解“合拢”。)
指导学生区分“近和进”“反和返”。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文章读得是否流利。
3.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呢?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对照课文的描写,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花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简单介绍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外皮黄棕色,叶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为黄色,头状花序。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例如,“蒲、趣、拢、傍”,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四、回顾总结:想一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1.读课文中描述的第一件事: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示重点:依据课文表演,学生要能体会到草地、蒲公英等大自然中的事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
2.“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两次发现有哪些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第一次发现是在无意中的偶然发现,有的人可能不把它当回事,轻易地就放过去了;第二次发现是第一次发现的继续,是深入进去的发现,是带有探究性的发现。
3.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
(1)“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呢?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
(2)“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
(3)“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4.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
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但重点要放在语文教育上。至于蒲公英花朵开、合的知识不必过多地去讲。
三、思考交流
1.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联系全文,说说蒲公英为什么会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2.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因为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人的起居或昼夜的变换相似或相关。
3.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抄一抄你喜欢的词句。
5.交流,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四、课后延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