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端午粽香浓情进社区》活动指导课
活动背景:
通过这次“送粽子---端午粽香浓情进社区”综合实践活动,师生在讨论交流、实践活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感受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的情怀,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德习俗,让它们代代相传!通过包粽子实践活动可以服务自己和社会. 最后把粽子一户户的送到杏林社区低保户、空巢老人、残疾人、重病老人家中
二、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搜集事物等能力,缺乏一定的劳动意识和技能,他们动手能力、自理能力极差,普遍都不会包粽子。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感受端午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的情怀,进行访问和网络搜索技能的学习与实践。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通过本课教学与实践,使学生认识包粽子的注意事项,掌握包粽子的方法。
(2)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亲手实践,能熟练地包一只普通的粽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种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
(2)、积极参加校园志愿者的活动,体验服务他人的愉悦,能负责人的参与全过程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熟练地包一只粽子,把粽子送给社区低保户、空巢老人、残疾人、重病老人家中。
课前准备:
学生调查收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教师准备粽叶、糯米、棉线、蜜枣、面盆、碗勺、桌布、湿巾纸等。
课时: 两课时
活动年级:四年级
教学主流程:
一、七嘴八舌话端午。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粽香情浓的端午节,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对端午节进行一些调查与研究,听说大家兴趣很浓,还成立了各个研究小组,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走进端午节,来聊聊端午节。(板书:走进端午节)
2、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生1:第一组:我们小组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
(我们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它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重午节等。)
生2 :第二组:我们小组也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五毒开始活跃,给人特别是孩子会带来灾难,人们必须在这一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端午节又叫“小孩节”或“娃娃节”。)
生3 :第三组:我们小组研究了端午节的习俗。
(民间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据说是为了避邪。端午节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端午节那天,人们还给小孩佩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玲珑可爱。端午节那天,人们还在小孩的手腕上和脖子上系上五色丝,在头脑上涂上雄黄酒,据说是为了驱毒避邪)
生4 :第三组:我们小组也了解了端午与屈原的关系。
(据说,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因为愤恨与绝望投入了汨罗江,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师:同学们了解得真详细,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再次感受一下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氛围。(出示端午节的图片)
师:屈原的爱国情怀深深地震撼着老百姓,人们为了纪念他,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粽子既好看又好吃,还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想不想亲手裹一只粽子呢?(生齐:想)这节课,大家就和田老师一起尝试包粽子。(板书:包粽子)(出示一只粽子)
师:这只粽子形状像什么呢?
(生:像一只可爱的小背篓。)那么我们就叫它背篓粽子吧!
师: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呢?(学生交流)
生:粽叶。
师:粽叶有正面反面之分,你们知道哪一面为反面吗?
生:有茎往外鼓的一面为反面。
师:待会儿包粽子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将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