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集体智慧】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明初加强皇权的措施、明朝经济发展概况等史实,理解皇权强化的弊端。
2.通过《明朝疆域图》获取明朝疆域范围,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材料研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等材料,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素养。
3.通过对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君权的强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学习重点: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学习难点: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作用。
【学生预习指导】
1.识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2.掌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3.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4.明朝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一)导: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朱皇帝是谁?他何时建立的明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导入新课。
(二)学: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随后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措施:(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2)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3)设立了锦衣卫。
3.作用: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变化:(1)考试范围“四书”“五经”,不得自己随意发挥。(2)考试文体“八股文”。
2.影响: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四、经济的发展
表现:(1)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纺织:棉纺织推广,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制瓷: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畅销海内外。(3)商品经济活跃,著名商帮有晋商和徽商。
(三)帮:(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P67问题思考: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最突出的特点是分散权力,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威胁皇权。
2.P68材料研读: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答:目的是强化皇权,维护“朱家”天下。
3.小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演变历程。
答:(1)隋文帝开始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创立)
(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设殿试制度。(完善)
(3)宋代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授官从优,升迁迅速。(发展)
(4)明朝限制考试范围“四书”“五经”和八股取士。(改变)
(5)1905年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废除)
(四)测:
1、南溪五中期末测试“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令应出自( D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2.假如你是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出口销路最好的商品(B )
A.书籍和药材 B.丝绸和瓷器 C.金银饰品 D.香料和宝石
3、.南溪五中期末测试明太祖改革中央官制,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其目的是( C )
A.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君主权力 D.避免藩镇割据
4、.“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了( B )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 C.“独尊儒术” D.太学
5.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C )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让有才学的人由此参政
C.选拔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D.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6.厂卫机构的设置和八股取士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 B )
A.发展教育事业 B.加强君主专制 C.完善政府机构 D.选拔优秀人才
7.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国人能够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 D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6.(株洲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____即位,增设进士科,一般都从此时起,科举制正式产生……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明经(注: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注: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贞观八年加试经史,唐高宗末年加试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