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隶属于经济科学体系,属于部门经济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科学表述: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的基本内容:1.经济科学总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2.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3.教育与智力开发、科技发展的关系;4.运用数量化统计和计算方法问题。
(二)研究的主要任务:1.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论述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作用;2.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和所表现出的特点;3.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4.研究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定理、原则、计算模式和数量指标;5.研究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研究的意义:1.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内部的一些经济规律,认识教育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中的战略重点与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2.可以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3.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4.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5.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
第二节 学科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投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教育经济效率: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教育经济效益: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即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二)主要内容:1.学科的理论基础;2.教育与经济的关系;3.教育投资;4.教育成本;5.教育经济效率;6.教育经济效益;7.教师劳动及报酬。
(三)研究方法:一般都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方法。具体方法有:1.经济分析法。2.教育研究法。3.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4.比较研究法。5.概算法(估算法)。
原则:1.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学科发展的历史
(一)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教育经济学首先产生于西方社会。具体讲它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其产生的理论根源为人力资本理论,所依据的社会条件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政治需要。
(二)学科发展的历史阶段:
1.萌芽阶段。
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其代表人物为前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撰写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运用数量化语言专门阐述教育经济价值的论文,为教育经济学萌芽的标志。
2.形成阶段。
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舒尔茨、丹尼森,英国的韦锥等人,有了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也有专门计量方面的学术论文。
3.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转入发展时期,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罗杰斯、戴维斯,英国的希恩、布劳格等人。基本特征为研究内容有了拓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有了专门组织机构,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数量化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三)教育经济学在中国
产生和形成的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中国。开始只是引进、吸收、借鉴国外的,1980年有人倡导建立中国教育经济学,而后着手建立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1984年10月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开展了多次学术活动,并创办学术刊物《教育与经济》。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第一节 教育劳动学说
(一)从简单生产劳动意义上观察。
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生产的是使用价值;二是物质生产劳动。
(二)从社会关系角度观察。
只有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三)从扩大了的概念上观察。
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不一定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1.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
2.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看,教育劳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
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第二节 社会再生产中的教育
(一)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劳动力的含义:1.从一般意义上说,劳动能力是指人征服自然或客观世界的能力,是人劳动的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也是商品,是属于工人自己的商品,是雇主和厂商购买购买的对象。3.从现代意义上说,发展人的劳动力,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是指开发人劳动能力的含义。
劳动力的特征:1.它是人的活的劳动力,并且存在于人的活动中,是同劳动者本身分不开的。2.它只有在一定产业部门中,在劳动中,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才能发挥出来。3.它除了生产自身的价值之间有差额(使劳动能力本身的价值和它所创造的价值之间有差额),别的商品不具备这一特征。
科学知识生产力: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自然科学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力,是一种一般社会生产力,科学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也可称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科学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二)教育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与形态。3.教育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在科学知识生产力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具有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2.教育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第三节 劳动价值学说中的教育
(一)劳动力价值构成中包括教育费
劳动力价值包括三项:1.成长维持生活的费用。2.养育子女生活需要费用。3.此外还需花费一定数量的价值,使工人能发展自己的劳动力和获得一定的技能。即劳动力所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二)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简单劳动:是指一般人类劳动,是简单劳动力的耗费,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复杂劳动:须要经过一定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
由于复杂劳动是由教育和训练形成的,所以复杂劳动必然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复杂劳动“包括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技巧和知识的运用”所以“一小时复杂劳动的产品同一小时简单劳动的产品相比,是一种价值高出两倍或三倍的商品。”
(三)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
教育劳动不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必须通过培养训练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来实现。
第三章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一)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相似性:1.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作用的结果,都能使个人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2.都是通过投资形式实现的,对人投资形成人力资本,对物投资形成物力资本;3.均具有资本的性质,均具有带来利润的作用,均可带来剩余产品。
区别性:1.物力资本的所有权可以被转让或被继承,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一般是不能被转让和继承的;2.人力资本比起物力资本来说,本身还具有很多特征,如间接性、高效性、延效性、多效性和易流性等。
(二)人力资本包括的主要内容:1.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以培和提高在职或未来劳动力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2.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以保证劳动力的必要数量和在职劳动力的健康水平。3.用于劳动力国内交流流动的费用,以利于调剂和合理配置各地区各部门劳动力的余缺,以利于充分发挥各种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特长。4.用于国外移民入境、智力引进、国际人才劳动力吸流的费用,以增加本国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数量,提高吸入国的人才智力水平。5.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以便使经营管理者具有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动态格局作出最佳决策,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2.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eq \o\ac(○,1)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eq \o\ac(○,2)提高人口质量关键是教育投资; eq \o\ac(○,3)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5.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的测算相同。
舒尔茨的主要观点:1.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2.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