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背诵《富贵不能淫》全文。
2.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
3.把握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
1.我所了解的孟子:说说孟子生活的时代、名字号、思想主张、后世评价、作品及风格等。
2.我所知道的战国时代。
3.我所了解的纵横家:说说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屏显:
孟子其人其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主张
“民贵君轻”“仁政”“王道”等思想。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七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战国时代特点: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设计意图
“知人论世”,是阅读作品特别是古代作品的重要方法。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孟子生平经历和思想,战国纷争、策士纵横的时代,正是为学生后面理解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的态度埋下伏笔。
二、寻读,自主积累字词
屏显
1.找出文中两个表反问语气的词。(岂、焉)
2.找出文中三个一词多义的词语。(之、戒、正)
3.找出文中三个比喻意义的词语。(广居、正位、大道)
4.找出文中四个词类活用的词语。(冠、淫、移、屈)
5.找出文中四个古今异义的词语。(安居、熄、是、由)
设计
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对文言文阅读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词语是理解文本内容的关键。教学准备要求学生能通读课文,故寻读只安排落实理解常见重点词语。
三、说读,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说出文本谈论话题。
(1)个读,读准停顿、重音、语气。
(2)点读,小组内评价朗读。
(3)齐读,交流重点句读、全班齐读。
例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自读,弄清文本谈论话题。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种形式诵读,有利于学生掌握句读之法,更利设计于理解文意。读中寻话题“大丈夫”,一是学生接触议论文较少,用话题提问方式更易让学生理解文章论点;二是“大丈夫”是文章行文线索,将其拎出有利于后面学生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2.辨析读,读出人物精神,说出文本论证思路。
(1)朗读第1段,读出人物的态度、思想,说出首段作用。
点拨1:从景春话语中,可以看出景春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预设
a.态度是敬仰、崇拜、羡慕。
b.从“岂”“诚”可以看岀;从对公孙衍、张仪能力夸张性的描述:“一怒”“惧”“安居”“熄”也可以看出。
c.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点拨2:首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为后文孟子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2)朗读第2段,读出文本层次、作者观点,说出反驳思路。
点拨1:读出两层分界,说出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预设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驳)
“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立)
点拨2:读出“妾妇之道”的内涵,说出类比之法。
屏显
资料助读:三从四徳:是汉族古代习俗之一,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预设: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行。
点拨3:读出“大丈夫”层次,说出全文的论证思路。
预设: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观点,又提出自己看法,最后得出结论。
点拨4:读出两种语气,说出作者的态度。
预设:第一层,应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第二层,应该读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议论文相关知识,故本文论证思路舍弃议论文常态教法。而是借助人物对话层次,设计追问话题,用辨读理清行文思路,让学生自然习得议论文常识,实现文本艺术价值一提高学生写作素养。
四、问难,当堂背诵全文
朗读指导1:孟子反驳景春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
预设: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
朗读指导2: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预设:不能。“居天下之广居”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放置最后。
设计意图
本文篇幅不长,层次清晰,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完全可以随堂背诵。但学生背诵中存在或可能存在难点(如漏句、颠倒等),故设计问难环节。
五、拓展,开阔学生视野
古今中外,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大丈夫”?试采用人物+事例,或人物+名言(诗句)来积累。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朱自清: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最后饿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比干忠谏,惨遭剖心;荆轲刺秦,易水悲歌。
苏武牧羊,不失汉心;林则徐销烟,四海扬眉。
设计意图
人精神上的滋养,会触动其灵魂上的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传承经典,追慕先贤,养吾浩然之气,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设计此环节,以期实现文本的思想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要掌握的常见文言词语。
2.领会人处于困境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3.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积累重要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读准字音节奏
泛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点读,评价朗读、落实重点语句读。
齐读,指导落实重点句读、全班齐读。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设计意图
采取多元化的朗读形式,有助于学生读得顺口、顺畅,进而理解句意、文章的层次,领悟文本内涵。
二、读懂,抢答字词句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2)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作状语,在国内)
(3)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
征于色(在)
而: 而后作(连词,表承接,不译)
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不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