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严肃、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哪位名人?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乔布斯、毛泽东、贝克汉姆。
是的,不管是科技奇才、伟人领袖,还是体坛明星,他们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在精神方面教会我们积极向上,给予我们向上的正能量。
2.你们认识这位名人吗?
预设:周恩来。
请了解的学生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关于周恩来的资料你知道多少呢?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周恩来的资料。
预设:周恩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3.这节课上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读生字。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感动和心痛的地方。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
出示生字,指读。
2.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3.比一比谁的识字方法最多。
(1)一字多词:崛 淮 惑
(2)形近字辨析:晰-蜥-淅效-校-较
(3)情境识字法:范 魏(结合同学的姓名进行识记)
(4)图文识字:清晰 效率 淮河
(二)感知课文。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朗读课文,圈画出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立志读书-疑惑不解-目睹惨剧)
预设: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3.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10):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11-14):周恩来从伯父口中了解到“中华不振”。
第三部分(15-17):周恩来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三)朗读课文。
1.魏校长对周恩来的回答感到惊讶,并再次询问他。
朗读提示:朗读魏校长的话时,语调上扬,“又”重读,要读出意外、疑惑的语气。
2.魏校长对周恩来的回答十分赞赏。
朗读提示:朗读时,声音洪亮,语速稍慢,表达出肯定、赞叹的语气。
3.周恩来听到“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朗读提示:朗读时,周恩来的话要读得快一些,急切一些,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表达出对这件事的关注;要读出伯父的无奈,语速稍慢。
三、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现在我们拿出练习本来写生字,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肃 晰 振 胸 怀 效 赞 凡 顾 训 斥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写字要头正、身直、背挺,字体要规范、端正、整洁。
2.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重点讲解:“肃”字横折的折笔取斜势,中竖要长;“赞”字上部左边末笔为竖提,下部“贝”竖撇斜伸。“惑”字上大下小,宜紧凑,注意笔画间穿插避让。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13个生字。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例比较一下,看谁写得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有益的书籍。
崛起 范文 魏国 清晰 效果 淮南 疑惑 斥责
2.让我们像周恩来总理一样立志高远。
肃静 清晰 振兴 胸怀 赞扬 效果 疑惑 平凡 顾问 训斥
3.现在就来让我们细细品读,感受周恩来的崇高志向。
二、课文赏析
(一)对比志向。
1.默读第一部分,一边读一边完成以下阅读要求:
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预设:学校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
预设: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2.周恩来读书的原因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其他同学: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想一想:这些不同表现了什么?
预设:周恩来的读书与民族振兴联系,其他同学主要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这也突出了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3.小组之间角色表演这段对话,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周恩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从周恩来对问题的回答态度上来看,他是默默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后才问答的,表现了他认真思考,并不急于表明自己的观点。从周恩来对问题的回答内容来看,他的志向远大。
4.这一部分最后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预设:紧承上文,揭开人物身份;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二)初到奉天。
1.小组汇报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渊源。
预设: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
2.自读第二部分,想一想:是什么事让十二岁的周恩来难以忘怀?
预设:从伯父那里知道“中华不振”。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不要随便去玩;有事绕着走;没有地方说理。
这表明了什么?
预设:中国不振,软弱无能。
现在的你心里有哪些话想说呢?
预设:为当时落后的中国感到心痛,难过。
3.小组之间角色表演这段对话,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周恩来和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