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语文复习: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一、知识点讲解
论证的方法就是论述和证明论点的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议论文中用代表性的甚至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举例论证(例证法)。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思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例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答案: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了“舜发于畎亩之中”等六个事例,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从句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证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
答题思路: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
例2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成功》
参考答案: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韩愈的名言,证明了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的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等)
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例3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答案: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和国家治理方法的失误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经受磨练的作用。④比喻论证(选讲): 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思路: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例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论美》
参考答案: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美比作盛夏水果,证明了美的形貌难以保持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二、经典例题
【例1】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①我们活在世上,免不了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朋,大至对国家、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根本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世间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还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树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可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有这种爱,所以尽责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一个不爱自己人生的人怎会爱他人,爱事业?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会坚定地负起人生的责任?这样的人常常把尽责任看做是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样责任的人,也就无法弄清他对这个世界负什么责任。现实中,某些人虽然正承担着一些责任,但完全是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 、 、 等原因。譬如说,他们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的事业;他们一发现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觉得自己应该紧紧地跟上去;他们十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活着。他们由于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一个人如果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持一种负责的态度。一个社会如果由这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那么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问题:文章第③段运用了 和 两种论证方法。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相对较为简单,只要明确常用的四种论证方法就可以轻松地完成此题。文章主要写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从后文找到提示语“正如歌德所说”,可轻松判断后面是引用歌德的名言来证明论点;此后,又一提示语“相反”出现,可知是从反面角度进行论述。
参考答案:引证和对比论证。
【例2】
成长不可无书
①不久前,一张报纸刊出了这样一则公益广告——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②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这个放羊娃可笑又可悲。然而在世人眼中,你和他一样,都是“中国人”!这种事情我并不奇怪,但当从白纸黑字上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串记录时,我的心仍然被强烈地震动了。穷文富武曾是中国的传统,家贫,只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也许有一批像上面这个放羊娃一样的孩子,安贫若素。这不禁令我想到一句格言:“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不可达成,而在于压根儿就没有目标。”在那没有知识光亮闪耀的地方,生命便永远在“放羊———下一辈子还放羊”的循环中延续。
③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个家庭:一个是爱德华家庭,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1位副总统;另一个家庭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用在此处不一定恰当,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这不禁使我想起中国“希望工程”中的两句宣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④“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谈书。”这是几年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饥之以当食,寒之以当裘,忧患以当安乐,孤寂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实在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好传统。
⑤成长不可无书,成功不能无知。请把高品质的书籍、报刊请到你的身边吧!终身相伴,将使你终身受益。
问题:本文第③段运用 论证的方法,论证了 观点。
【解题思路】作者由一则公益广告受到了震撼,想到不读书不学习生命只能在恶性循环中延续,第③段第一句“据说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个家庭”,列举有读书学习传统的爱德华家族和缺乏文化修养的珠克家族的例子,可以使人看到不同的文化修养对于后代的影响有着巨大差异。提示语“据说”和表示解说的“:”的使用,可以判断出其后是列举的事例。事例之后的“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用在此处不一定恰当,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一句是总结性语句,是对前面例子的总结,侧重点则在“但”之后,可以表现出作者所持的观点。
参考答案:举例论证(或对比论证);论证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的观点。
【误区提示】辨识论证方法,主要失误有:(1)把概述的举例论证当作道理论证;(2)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的会漏答;(3)对论证方法的作用不够清楚;(4)回答太笼统,不能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如答成“证明了本文的论点”。
三、强化练习
阅读《“荣”与“辱”》一文,回答文后问题。
“荣”与“辱”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