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家园的灵魂 三分欢喜七分落寞
--------鲁迅<社戏>
【教学设想】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很熟悉的,本文所讲的内容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本文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要充分的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相关课程标准】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2、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2、简要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主旨;3、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评价任务】
1、由于作品容量大,所以课时紧,任务重:既要培养学生默读、速读、朗读的能力,又要训练思考、理解及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2、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活动:亲近作者 了解背景 学生A: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社戏》收在小说集《呐喊》中。 学生B:背景材料: 《社戏》是鲁迅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老师: 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介绍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正音:归省、行辈、掘、钳、惮、絮叨、伊、撺掇、凫水、驳回、篙、橹、潺潺、脊、舀、瓢、踱、撮、桕树、 楫 2.在文中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3.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看戏中:(5—16)看戏前的曲折 (17—21)看戏时的情景 (22—30)看戏后的欢乐三、理解内容 把握文本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小组展开讨论。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答:“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2、 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答:热情好客,民风淳朴3、为什么说平桥是我的乐土,具体表现有哪些?(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2)“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3)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4)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4、本篇题为“社戏”,为什么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交代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5、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答:(1)看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2)这样写既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又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通过看京戏厌烦看社戏的快乐的比较,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笔下的美好的童年生活。温馨提示: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细致的品读课文,体会一下,文章中是不是处处都洋溢着童年生活的美呢(开始阅读)?在作者的描绘中,展现了童年生活哪些方面的美呢? 明确:景物美,人性美,生活美。 二、细析文本 寻找亮点
(一)赏夜景:(景物美)
过渡语: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的活动场所,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了重要的作用。
活动一:看人物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我和小伙伴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是急切的心情,原因是怕晚了;二是惬意、舒服、欢快、愉悦的心情,原因是看戏如愿以偿了。2、对于孩子开船时是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学生:跳、拔、拔、点、磕、退、上、飞——显现了农村孩子驾船的熟练技术,生动地表现了少年朋友们的兴致和活力。活动二:看景物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学生:嗅觉:(清香、水气)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大概横笛……宛转、悠扬)感觉: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由远而近描写夜色,写出了我为乡村景色陶醉的情态,并表现了我兴奋愉悦、急切期待的心情2、词句赏析:
方法措施:小组交流探究,分组展示。(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学生:“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2)“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这句运用了什么写法?学生:运用了拟人,以动写静,突出了船行的快。(3)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学生:“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二)、鉴人性:(人性美)
过渡语:小说主要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渴望。
多媒体演示——人性美。 [小伙伴们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举动,对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将船划得飞快的英姿,无不体现了孩子们毫不雕饰的纯净之美,体现着人的率真、自由与活力。]
温馨提示:刚才我们在图画上感受了人性美,下面我们再到文章中感受一下,
(1)请男生齐读198页少年朋友们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 学生:开船的动作,一气呵成,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 ⑵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偷豆的语段,体会人物鲜明的个性化语言。 学生:通过语言我们体会到双喜的老练周到,阿发的质朴厚道。 ⑶课文刻画了哪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呢?你最喜欢哪一个呢?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 六一公公——宽厚、纯朴、好客、热诚。 桂生——机灵勤快。 阿发——憨厚无私。 ⑷课文中刻画的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他们身上都拥有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种种的美德。(三)品生活:(生活美)过渡语:有如此的美景,又有如此善良的人们,那么此间的生活也就应该是非常美好的了。接下来看第三美——“生活美”。请大家先看大屏幕: 多媒体演示——生活美。 [小朋友得到特许来伴“我”钓虾、游戏,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无不洋溢着爱的温情。] ⑴刚才我们在图画上感受了生活美,下面我们再到文章中感受一下,作者喜欢平桥村的生活吗?从文章中的哪个词可看出呢? 学生:喜欢,从“乐土”一词可以看出。 ⑵平桥村有哪些让作者感到“乐”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