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一课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过渡:安史之乱虽然被镇压,但是长达八年的战争也给唐朝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两则材料,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
6.材料展示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师生共同总结:(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2)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3)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师强调:安史之乱的性质是叛军企图夺取唐王朝中央政权。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人都特别喜欢写诗,以诗明志,黄巢也不例外,他在诗作《不第后赋菊》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感受黄巢心中的抱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黄巢想要改朝换代的愿望。
2.黄巢为什么要改朝换代?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一目,回答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提示:黄巢起义以后,镇压黄巢的节度使朱温掌握了朝政大权,并在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教师总结:唐朝衰亡的过程及原因
(1)安史之乱——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矛盾加剧。(3)黄巢起义——致命打击。(4)朱温反叛——唐朝灭亡。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