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古诗两首教案(通用15篇)

2025-02-20 07:05    诗词歌赋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古诗两首教案(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背诗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了吧,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背的多,好不好?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谁先学会。(板书课题《草》)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草》这首诗。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境自主认读。

  (3)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纠正字音荣、烧。

  2.联系生活识字枯、荣。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你学懂了这首诗的哪个词或哪句诗,汇报一下。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适时引导点拔。

  3.指导朗读:你喜欢诗人描写的小草吗?为什么?

  4.让我们在朗读中去赞美小草吧!

  (指名读──配乐读──比赛读)

  5.听着你们的`朗读,我感到了春天是多么的美!诗人白居易把我们带到了广阔无边的草原上,让我们领略了草原上的美景,谁能把你查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6.情境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

  7.指导写字

  学习书写枯、荣、烧3个字。

  (1)指名说说每个字书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四、知识拓展,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五、作业

  背诵白居易的其它诗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白居易

  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力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内容: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

  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教材简说】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则别有一番景象,另有一种情怀。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黄、翠、白、青”描绘出明丽的色彩,“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这首小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教学目标】

  1、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学写生字

  2、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境

  3、初步了解李白杜甫两位唐代大诗人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庐山图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交流收集李白的资料。

  3、解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示图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小组交流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四、巩固练习

  1、赏读全诗,闭眼想象画面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泄,真让人认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3、指导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自读古诗,说说你弄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注意诗的停顿和重音。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描写颜色的词,“┈┈”画出表示动作的词?“━━”画出表示数量的词?

  表示颜色的词:黄、翠、白、青。表示动作的词:鸣、上、泊、含。

  表示数量的词:两行、一行、千秋、万里。描写景物的有:黄鹂、翠柳、白鹭、西岭、青天、雪、船。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指名读、范读、齐读)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师点拨: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全诗都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西岭、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副完美的画面。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

  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参照画出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窗”、“柳”、“柳”、“含”的写法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一、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在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中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秋天的美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喜欢背诵古诗。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谈话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听?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文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板书:古诗两首学生认读课题。

  初读《赠刘景文》

  1.板书课题《赠刘景文》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2.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读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3.同桌相互认读课文,老师参与同桌学习。

  4.学习生字,重点正音:橙、橘、残。

  5.朗读整首诗。师读、生读、挑战读。

  再读诗歌,初步了解意思,朗读、背诵诗

  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动脑筋试一试,自己能读懂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适时指导。重点指导:擎雨盖、傲霜枝。

  激发想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配乐朗读;再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比一比谁读得好。

  看看插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诗。

  (四)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

  学写生字

  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读记字。

  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写得好的孩子在黑板上示范写。其余在书上描红,临写。

  自评写得最好的一个字,总结经验。

  拓展性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秋天的诗句,背给大家听一听。

  你还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2课时

  背古诗,引出课题

  背诵《赠刘景文》和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板书:山行读课题,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学生独立阅读诗歌,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同桌相互认读课文。

  认读生字:枫、径、斜、于。

  指多人读古诗,师参与读,及时纠正。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山行》?

  小组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情景。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一边读。

  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找个伙伴一起练习背诵。

  你见过满山的红叶吗?说说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满山的红枫叶)

  一边观看课件,一边背诵这首诗。

  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说说怎样记住。

  看范字,说怎样书写美观。

  老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枫”字,然后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

  拓展性学习

  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读,背:《词语手册》第15页的古诗。

  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

  “我会填”练习,课本第17页。

  练一练

  连一连:将汉字与相应的拼音连起来。 《新学案》第9页。

  组一组首()()()于()()()

  记()()()枝()()()

  选一选:把气球的序号填到相应的横线上。《新学案》第9页。

  写一写:选两首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古诗,抄一抄或默一默。《新学案》第9页。

  微课题研究小组

  抓住关键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

  教学内容

  4.秋天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方法设计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步,请学生读熟古诗。

  第二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三步,根据意思背诵古诗。

  第四步,能够默写出所学古诗。

  第五步,搜集有关歌颂春的古诗。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

  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诵)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生: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根据教师的问题来理解古诗。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板书设计 咏柳 春日贺知章 朱熹碧玉/妆成/一树高, 胜日/寻芳/泗水滨, 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边/光景/一时新。不知/细叶/谁裁出, 等闲/识得/东风面,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

  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老师告诉学生晓这个字的意思是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诗句的意思才查到答案的,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在晓的三种答案中找到正确答案。晓:1、天刚亮;2、晓得;3、使人知道清楚。)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告诉学生他是李白的朋友,在以后我们将学到李白写给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春眠不觉晓啼

  3、检查自学情况。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请学生看书上插图,用优美的`语句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举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位女子起来后拉起竹窗帘,看到了杨柳依依,芭蕉油绿,桃花红艳,可是却有花瓣掉下来了,花瓣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我们学习诗的内容就知道了。)

  2、学习古诗: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先理解字义、词义,再理解句义,最后理解全诗的含义)

  4、理解字义:

  眠:睡觉。(同样出示字典里查到的意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

  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老师讲解:古诗为了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一些词语,有时还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

  5、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4)齐读一、二两行诗。

  (5)指名读三、四两行。

  (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老师补充:教育学生春光虽然美好,可是却很容易逝去,所以我们应珍惜美好时光。读: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7)齐读这两句诗。

  6、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老师把《春雨》与《春晓》进行比较,进行课外拓展。

  (写春天的诗句有很多,老师这儿也找了一些,请学生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请学生回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找出来读一读。

  五、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六、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2、配音背诵。

  七、作业:

  1、完成《习字册》第一课生字;

  2、把书上插图的意思说给家长听。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6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第二笔是

  随:su[,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l”。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o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

  (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I,知I时节。

  当春,I乃I发生。

  随风II潜入I夜,

  润物ll细I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O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部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指名读四句诗。’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d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e。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部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山6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②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③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不觉晓,

  处处l,闻啼鸟。

  夜来I,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不可写成““”’,第四、五两笔写成的“一”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n”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九”底部齐平。

  晓:左部“日字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戈”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兀”,“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眠: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放录音。

  (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各人轩声默念背诵-

  (5)齐背。

  (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春雨——

  3.说话练习。

  (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同桌两人交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渐显第一张幻灯片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

  1.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个问题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 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 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飞入正确答案)

  答案一 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还有哪些思乡的诗句

  (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教后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注意诗的节奏、韵律;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让学生借助注释、幻灯片图画自己理解诗意;3、借助CAI课件体会诗情、诗境。4、拓展阅读,用CAI课件呈现意境相近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1)“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2)“粒”左窄右宽。

  (3)“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五)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2)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1)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2)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人语返景深林复照

  朝辞白帝轻舟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望天门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后记:

  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高

  远近

  低

  侧

  后记:

  《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

  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他的优点?还让学生举出其他事例,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又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告诉人们什么

  课前透视: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