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苏教版导学案
6《最后的姿势》
目标先定位: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1.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突破:
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人物品质。
2.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预习金指针:
1、自由朗读课文,读顺文句,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词:
废墟 洗漱 吱吱 凹下去 谭千秋 妙语连珠 着迷
坍塌 诠释 震撼 幽默感 救 援 生死攸关 着想
(注意多音字“着”的读音)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考虑分段,并说说理由。
4、查找汶川地震的相关资料,搜集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
快乐向前冲: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组内合作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2.全班展示。(读词语、说词义、选读课文)
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
轻声读课文,组内交流: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②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怎样分段,并说说理由。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细读悟情。
1.朗读课文,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边读边想: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小组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谭老师的?
3.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我”想对谭老师说 ?
四、精读悟法:
1、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及场景描写的句子,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2、课文用了大量篇幅写了老师、救援人员、被救学生的话,是不是多余,为什么?
海阔凭鱼跃:
一、拼写展示。
1.用“——”画出黑体字正确的读音。
坍(dān tān)塌 着(zháo zhuó)想 散(sǎn sàn)步
2.根据拼音写词语。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 shù( ),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 )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èi xū( )。
二、词语浏览。
1.形近字组词。
感( ) 吱( ) 释( )
撼( ) 枝( ) 泽( )
2.用恰当的词代替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中。
(1)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了。()
(2)5月12日原本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公无( ) 地动山( ) 生死( )关 血肉( )糊
我会用这个成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子品读。
1.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
把这句话改成换一种说法,然后和原句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这句话从哪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请你标出句中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什么?
(2)请你仿照句子,写一句话,描写人物的连续动作。
四、精彩赏析。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2.“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指的是什么?它蕴含了谭千秋怎样的精神?
3.请你分析“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赞语妙在哪里?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除了这篇课文以外,还有许多歌颂谭千秋老师的文章或诗歌,请你搜集一两篇(首),并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
实践新天地:
读下面文章,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人物档案 周汝兰 红岩镇中心小学老师
地点 红岩镇幼儿园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距彭州市区10多公里的红岩镇,大面积房屋倒塌、通信中断、人员伤亡……在这次地震发生时,正给幼儿园大班辅导的红岩镇中心小学周汝兰老师没有独自逃生,而是四次冲进教室抢救学生,直到全班52名学生成功脱离危险。 第一次冲进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