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美术专业知识性很强的一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对比观察、实验论证,从中发现规律,加深认识,建立概念,并尝试运用这一规律表现生活场景,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提高绘画表现力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实施过程做出合理安排。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本课依据这一基本理念,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实远虚的透视规律,再解释视角、视平线、消失点等相关美术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树;进而通过设计制作表现近大远小现象的小学具,更好的体验物体由近到远时,在视觉感知里发生的由大变小的变化过程;接着演示一幅典型的表现景物近大远小的画,让学生直观感悟到借助视平线和消失点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运用美术知识指导绘画实践的目标。大师绘画作品和学生作品的展示帮助学生确立完成作业的具体形式和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造型 表现”领域。与《深远的空间》(欣赏评述)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电脑美术)》组成一单元。近大远小是绘画透视中最基本的现象,它可以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是一种运用广泛而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语言。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中观察、思考,感悟近大远小这一客观现象,通过对大量图片的观察与分析,运用纸立体造型设计制作小学具和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加深对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理解,并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实远虚”的透视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运用透视现象进行造型表现的乐趣,提升观察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已有这种视觉感受,但是还没有正式接触到透视知识,对透视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对用平面表现三维空间的具体方法也基本停留在前后遮挡关系上。他们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有一定的分析、探究问题能力,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有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了解、感受近大远小等透视规律,学习美术作品中的绘画方法。
技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小学具或画一幅有空间感的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视觉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学习运用透视规律,创作美术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运用艺术手法进行美术表现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认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透视现象表现有空间感的画面。
教具准备:课件、视频文件、纸张、铅笔、油画棒等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用具情况 。摆放用具,做好上课准备。
2、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
播放生活中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汽车从身边向远处驶去,会发生什么现象。仔细观察视频中车辆由近到远的变化,并说出自己的观察感受。从生活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新知学习感受体验:
通过课件播放更多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寻找其中的透视规律。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发现其中近大远小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感受透视规律。
给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制作、组装学具。制作学具,观察感受透视规律。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件能表现出透视规律的学具。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感受透视规律。
展示画家林风眠《莲塘》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运用的透视方法。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绘画方法。
4、艺术实践: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和绘画工具,运用近大远小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