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瑰宝》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来源
四年级第二学期
第七单元《古代瑰宝》
教材版本
上教版
一、单元教学规划
单元类型
泥塑单元
所属模块
造型表现
所属主题
雕塑
研读“课程标准”
造型表现:小学中高年级段,探索多种绘画工具和媒材,记录日常观察与感受,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进行表现、创作。
欣赏评述:中高年级,侧重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设计作品、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以及民间美术作品等内容。
综合探索:学生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构思和创作,能利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能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工具和媒材进行尝试和探索,能有意识地利用新的媒材和方法进行探究和创造。
研读“教学基本要求”
学会雕塑技法。①理解陶泥易于塑造、可雕刻等特性,学会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泥团捏塑、围卷成型、支架造型等泥塑技法。②理解各类纸材及其他材料的软硬、凹凸等质感,学会切、挖、拼、贴、推、拉等造型加工的技法。
初步学会构思表现。①能根据主题,确定创作对象的表现形式和表现重点。②能根据物象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法和工具进行制作,并用叠加、压印、刻画等方法丰富细节。③能根据造型需求,运用局部加工或改变现成品的方法,通过拼搭、剪切、重组,创作出新形象。④能根据对比、重复、渐变等形式原理,制作具有对称、均衡、变化等形式美感的立体造型。
确立单元主旨
了解编钟的造型特征,运用叠加、压印等方法仿制编钟,了解古鼎的造型特点,运用捏、搓、压印、粘、接等泥工技法,制作立体的鼎,并在鼎上装饰合适的纹样,根据秦兵马俑的特点,用直接捏塑的方法,模仿塑造一个兵马俑。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感受青铜器特殊的造型美感,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艺术的热情。
单元课时规划
3-6课时
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梳理教材内容
四年级第二学期
第七单元《古代瑰宝》
《古代的编钟》—— 了解编钟的造型特征,运用叠加、压印等方法仿制编钟。
《青铜古鼎》——了解古鼎的造型特点,运用捏、搓、压印、粘、接等泥工技法,制作立体的鼎,并在鼎上装饰合适的纹样。
《学塑兵马俑》——根据秦兵马俑的特点,用直接捏塑的方法,模仿塑造一个兵马俑。
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结构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编钟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打击乐器,知道古代青铜鼎的相关知识,了解其造型特征,了解方鼎与圆鼎不同造型及装饰纹样的特点,初步了解秦兵马俑的造型特征,学会用捏、叠、压等泥工基本制作技能仿制编钟、装饰鼎;学会运用圆雕捏塑的手法塑造秦兵马俑的造型和服饰。
2.人文内涵
青铜器繁荣的时代离现代非常遥远,编钟在现实生活中较为罕见,造成学生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关于秦兵马俑,学生在书刊杂志或者媒体上已有所为耳闻,但对其并不一定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陶俑的造型特点以及艺术风格都较为陌生。但是这些青铜艺术和秦代雕塑因其年代遥远而使他们都具有神秘感,奇异的造型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于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秦代的社会背景、精湛的雕塑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审美导向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兵马俑基本都采用了写实的基本格调,同时在造型上将外部形体与内在气质融为一体。秦兵马俑把写实主义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预设教学方法
四年级第二学期
第七单元《古代瑰宝》
1.教师主导:讲授,针对概念性知识进行讲授。
2.学生自主: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发现了解知识点和学习作业要求。
3.师生互动:
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口头表达能力,发展智力、人际交往能力、泥塑造型表现能力等。在欣赏及评价作业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他人优点,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能力。
从发现身边的事物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意识。生生合作制作发现学生有个性的原创作品,生成教学资源。集体展示中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定位学科能力
四年级第二学期
第七单元《古代瑰宝》
1.学会使用不同的泥塑技法完成各种造型的泥塑作品,并利用具有创意的装饰表达个人主观感受以及创作的能力;
2.欣赏讨论优秀作品中的美,感受与审美的能力。
其他能力:
1.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2.教师有效的引导,也能加强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研究,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
3.使得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学情分析
1.身心特点
小学四年级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基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美术工具,体验了不同媒材的艺术效果,能够大胆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事物。他们在造型方面较低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发展,但创造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能力基础与学习要求
四年级第二学期
第七单元《古代瑰宝》
能力基础:
通过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泥版塑形象》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运用泥工技法,将泥片制成具有切割影象的画像砖和用泥板制作的具有动态造型的泥人。每学期都会接触到两节课的泥塑内容,因此,泥工技法对于学生来说都不陌生。
学习要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了解编钟的造型特征,运用叠加、压印等方法仿制编钟,了解古鼎的造型特点,运用捏、搓、压印、粘、接等泥工技法,制作立体的鼎,并在鼎上装饰合适的纹样,根据秦兵马俑的特点,用直接捏塑的方法,模仿塑造一个兵马俑。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感受青铜器特殊的造型美感,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艺术的热情。
明确重点
编钟的造型特征、鼎的基本造型及装饰以及圆雕人物塑造。
明确难点
刻画编钟的纹饰、依据鼎的造型制作适合的纹样以及兵马俑服饰的细致刻画。
设计教学方法
1.落实重点的方法
欣赏编钟图片,观察编钟造型,利用纸杯衬底,制作编钟的外形。观察总结青铜鼎的外形特点,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仔细观察秦兵马俑服饰,人物比例、表情、动作的特点,并加以概括,学生补充,教师总结。教师合理地选取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去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进行讨论,其实都是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而展开的。
2.解决难点的方法
教师进行适当的示范创作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新颖的制作方法,如制作装饰。引导学生深入、直观的了解不同的编钟造型和青铜鼎以及秦兵马俑的人物动态造型。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仔细观察编钟和青铜鼎的装饰特点(观察鼎身装饰纹样:兽面纹样、环形纹、水波纹、云雷纹、饕餮纹),秦兵马俑的动态特征导致的衣服皱褶变化等。
叙写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编钟的由来,古代青铜鼎的相关知识,了解其造型特征,学会用捏、叠、压等泥工基本制作技能仿制编钟。了解方鼎与圆鼎不同造型及装饰纹样的特点,学会用泥工方法仿制和装饰鼎。初步了解秦兵马俑的造型特征,学会运用圆雕捏塑的手法塑造秦兵马俑的造型和服饰。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了解编钟、青铜鼎、秦兵马俑历史的过程中,分析编钟的外形特征和点线组成的纹饰,学习仿制编钟,运用泥工技法仿制不同形状的鼎,学会从整体到局部塑造人物的泥工制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编钟在中国古代乐器中重要地位,感受泥塑编钟造型及纹饰的美,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和纹样的奇特与精美,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爱护文物意识。感受秦兵马俑雄壮的美,体验用泥塑造立体人物的乐趣,了解简单的文物保护知识。
四、单元活动设计
活动序号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活动任务
关键问题
活动1
认识欣赏
通过欣赏不同造型的编钟、青铜鼎以及兵马俑,引导学生交流这些器物、人物的造型特点,提供多种的选择项并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
欣赏不同造型的编钟、青铜鼎以及兵马俑,引导学生交流这些器物、人物的造型特点。
1、编钟的纹样有什么特点?
2、青铜鼎的造型有什么特点?
3、秦兵马俑的任务造型有哪些分类?
活动2
观察讨论
观察不同造型的编钟、青铜鼎以及兵马俑,讨论交流制作方法,提出制作创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进行讨论,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