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对花》是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小调。歌唱者以互相问答、对猜花名的方式比赛智能、传授知识、娱乐嬉戏。本课共有两段,分别唱春季和夏季的花,采用一问一答式,不断交叠,最后是模仿锣鼓的“七拨隆东采东采”等等。为了使歌曲《对花》散发更大的活力和魅力,本课我不单单停留在这一首歌的教学上,而是以“对花”为主题,增加了创编歌词、用打击乐器伴奏、手绢舞表演《对花》等内容,形式涵盖歌、舞、器乐,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歌曲《对花》的认识,并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演唱《对花》,掌握上滑音的唱法,体会河北民歌的地方特色与情绪。
2、掌握对唱的演唱形式,了解表演唱,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3、根据四季中花的种类,创造性地创编歌词,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用简单的手绢舞动作进行歌表演。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学会演唱《对花》,正确掌握上滑音的唱法,把难点定为:用打击乐器伴奏、手绢舞表演。为较好地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从音乐感知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音乐活动,通过听、唱、舞、编等具体生动的音乐实践,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从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花"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的学习,感受音乐的美。针对儿童乐于探究、喜欢玩游戏等年龄特点,我还采用了学生自主发现、师生对歌游戏等活动,实施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
三、说学法:
音乐课应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主
动参与学习并自由发挥,学生自主发现歌曲的特点,解决歌曲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在创编与表现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通过情境练习、讨论创编、舞蹈排练、合作表演等方法,主动参与课堂音乐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组织教学
(播放歌曲《对花》,学生高兴地合着音乐扭秧歌进教室 )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河北民歌《对花》的魅力。
第二环节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欢迎走进快乐的音乐世界。音乐世界中盛开着美丽的音乐之花,民歌就是其中最艳丽的花朵。我国有许多好听的民歌,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会唱下面这些民歌吗?
课件分别播放藏族民歌《我的家乡日喀则》、江苏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跟唱。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民歌入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进了学生对民歌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
第三环节 感受与体验
1、初听歌曲,师问:谁说说歌曲中都唱了些什么?有什么特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聆听中了解歌词内容,并找出歌曲特点:“一问一答”式。
2、听范唱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边听老师唱边为老师拍手伴奏,请注意听歌曲中“问”的是什么?“答”的是什么?
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后,师生按节奏对答歌词。
师:春季里来什么花儿开?
生:春季里开的是迎春花。
师:迎春花开什么人儿戴?
生:战斗英雄戴起来。
教师每一句都加入简单的手绢舞动作,为学生理解“表演唱”作铺垫。
师:同学们,和你们合作真愉快。歌曲中这么一问一答很有意思,你知道这是什
么演唱方式吗?
学生归纳“对唱”概念,教师结合刚才的手绢舞自然引出“表演唱”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有目的地反复聆听歌曲,在聆听中熟悉音乐旋律,理解歌词内容,并了解对唱和表演唱这两种演唱形式。
第四环节 学唱《对花》
1、学生随琴学唱歌谱。
2、“我的发现”。
师:同学们,在学歌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发现歌曲中的一些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讲解“上滑音”知识。
师范唱乐曲中有“上滑音”的乐句,并范唱“下滑音”进行对比
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唱好上滑音和倚音。
去掉“上滑音”再对比唱一唱,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有“上滑音”? 教师强调:上滑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