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教科版2017六年级科学上册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doc

213阅读 | 7收藏 | 5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教科版2017六年级科学上册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doc第1页
教科版2017六年级科学上册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doc第2页
教科版2017六年级科学上册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doc第3页
教科版2017六年级科学上册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doc第4页
教科版2017六年级科学上册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doc第5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5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爱而不得得非所爱 上传于:2024-07-01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3课。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在教科书中,列举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和学说的主要观点。“地心说”以托勒密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地球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及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在转。“日心说”是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当然,每一种学说在历史上都有其产生、发展、修正、革新的过程,教科书罗列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对比分析,了解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的进步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及严谨的逻辑推导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科普读物中了解过“地心说”和“日心说“,对这两种学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