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创造宣言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积累“中伤、豢养、自暴自弃、走投无路”等词语。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3.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习与老师讲解相结合,理解积累“中伤、豢养、自暴自弃、走投无路”等词语。
2.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3.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教具
课本 教学软件 教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讲授法 引导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理解积累“中伤、豢养、自暴自弃、走投无路”等词语。
新课导入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的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 2 / 4 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 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 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新课内容
1、走进作者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 年 10 月 18 日生于安徽歙县。 1914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 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 年 7 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 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 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背景链接 本文创作于 1943 年 10 月 13 日,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版)。 陶行知在文中的基本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 生写此文,着重启发青年人,去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大思想障碍: 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道。
3.积累生字词
中伤 zhòng shāng 遁词 dùn cí 鲁钝 lǔ dùn 懦夫 nuò fū
豢养 huàn yǎng 灌溉 guàn gài 画龙点睛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自暴自弃 zì bào zì qì 山穷水尽 shān qióng shuǐ jìn
走投无路 zǒu tóu wú lù 陡(dǒu)然 烟囱(cōnɡ) 繁殖(zhí)
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懦夫:软弱胆小的人。 豢养:喂养,比喻收买培植爪牙。
灌溉:利用渠道或管道输水到农田,满足耕作及作物生长的需要。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也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生:回答
四、课堂检测:
PPT展示
五、拓展延伸:
议论文有哪几类?
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驳论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 ,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 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一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宣言是一种很正式的文体,是国家或政治团体用以表明自己的政治纲领和重大问题的立场。在教育家中,用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教育主张,无论在国内或是国外并不多见。仅此- -点 ,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创造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对创造教育的追求又是十分的执着的。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扫清了阅读障碍,希望学会快速浏览文章,明白文章大概意思,划分文章层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后作业
读读写写拼音,意思每个3遍,造句5个词语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
1.作者 2.背景 3.字词
组长意见
课后反思
课题名称
创造宣言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时类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教具
课本 教学软件 教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讲授法 引导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知
1.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1段)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 1~3 段):以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 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宗教家造神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艺术家造石像正反论证教育家“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 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阅读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属于驳论文,第二部分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反驳?作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第二部分(第4~10段)列举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逐- -反驳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这五种错误观点是
①环境太平凡;雅典娜神像作者(菲荻亚斯)②生活太单调;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沙漠中开凿运河。
③年纪太小;中国14岁少年卜祥志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赛冠军。韩国棋手少年李世石创造奇迹,四十天内连升四段。波兰15岁勇少年独腿闯北极,踏上“地球极点”。
④太无能;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鲁钝的"曾参”被尊为“宗圣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终于取得佛经。第二部分简析这一部分可分 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批驳了“平凡”、“单调”不能创造的观点。第二层次批驳了"年纪太小”、"太无能”、 “陷入绝境” 不能创造的观点。“平凡”"单调”强调的是外部环境,是懒惰人的借口, 而创造者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
出不平凡,在单调的环境中创造出不单调,靠的是勤奋努力,靠的是聪明才智,靠的是坚强意志。第二层强调的是人的主观因素。作者以古今中外典型事例为事实论据,以名人名言为理论论据,予以有力的驳斥。最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
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
遭遇八十-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朱耷( da)八大山人)(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米开朗基(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体现出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 苏彝士运河(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是连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史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航道。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其作品以清丽流畅、结构工致为特点。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曾赴天竺游学,回到长安后译出经、论等多部,
对我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
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