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本课立意:
自楚骚及至明清小说,历代古典文学作品经久不衰。唐诗与宋词既能直接地反映作者的性格与思想,亦如以文撰史折射时代风貌。更可通过“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唐诗与宋词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理解唐诗宋词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文学价值。
2.由模仿到迁移,懂得提取诗词中的历史信息并通过“补史”、“证史”、“纠史”等手段理解唐诗与宋词的史料价值;基本形成孤证不立和多重证据意识。
3.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词的史料价值。
难点:“文史互证”和多重证据法的应用。
流程设计:
【环节1】:玄宗时进士科加考诗赋,作诗对科举中第很重要。千年之后而今唐诗又有何用?
【设计意图】:引出陈寅恪的话:“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 唐诗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更具有非同一般的史料价值。
【环节2】:从“人、地、时、事”四个角度分别选择唐诗组织互动研讨。
诗中有人:青年狂放不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