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本课立意:
自楚骚及至明清小说,历代古典文学作品经久不衰。唐诗与宋词既能直接地反映作者的性格与思想,亦如以文撰史折射时代风貌。更可通过“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唐诗与宋词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理解唐诗宋词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文学价值。
2.由模仿到迁移,懂得提取诗词中的历史信息并通过“补史”、“证史”、“纠史”等手段理解唐诗与宋词的史料价值;基本形成孤证不立和多重证据意识。
3.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词的史料价值。
难点:“文史互证”和多重证据法的应用。
流程设计:
【环节1】:玄宗时进士科加考诗赋,作诗对科举中第很重要。千年之后而今唐诗又有何用?
【设计意图】:引出陈寅恪的话:“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 唐诗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更具有非同一般的史料价值。
【环节2】:从“人、地、时、事”四个角度分别选择唐诗组织互动研讨。
诗中有人:青年狂放不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年失意离开长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晚年流放自省:“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波折,诗中勾勒出他心境的变化。
诗中有景:田园诗派王维的“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与边塞诗人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感受诗中有景与“寓诗于画”。
诗中有时:有“诗圣”之称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中看中唐安史之乱前后的变化:755年“朱门酒肉臭,路由冻死骨”的贫富分化;759年“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战乱场景;764年回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的盛世追忆,从宏观视角呈现出唐盛转衰的变局。
诗中有事:新乐府诗人白居易《卖炭翁》节选:“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其中的人、故事;“牛、车、骑、红绡、绫”等从微观展现历史细节。
【设计意图】:四组诗歌勾勒出的是由盛唐的繁荣到中唐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再到中晚唐的社会阶层贫富分化和矛盾尖锐,昭示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同时也看出不同创作者因为所处时期不同,视角不同,态度不同都会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影响。
【环节3】:如果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到唐诗中蕴藏着丰富的史料信息,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历史,更可以补史书之不足,证史书之言论,纠史书之偏误。
补史:李白的“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崔颢的“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拓展史书中唐朝蚕桑、丝织业的地域分布。
证史:杜甫“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证玄宗时连年战乱的时局,同时是否真的说明唐朝“男女平等”?
纠误:《新唐书》卷六十一卷中“尚书,御史大夫,太子少师,少保,少傅,百万”和“左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