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关注数学本源,抓准核心内容。充分把握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让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意义与互化的理解这一核心内容,设计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及抽象思维能力。
2.重视引导比较,深刻把握本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逐步澄清认识,深化理解。充分发挥比较法在数的认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对“分数与比所体现的倍比关系”与“百分(数)率”的比较中,加深了认识。
3.问题引领探究,构建活动课堂。围绕教学重点,巧设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更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得到(图1)后,连续设计了两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个是:“什么是营业税?”,另一个是:“你怎样理解’营业额的5%’这句话?”每个问题,都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它们在深刻思考的基础上,一步步理解核心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纳税问题”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这个单元中“纳税、利息和折扣问题”一课中的第一课时,也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之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率)的意义和性质”和“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再加上已有生活经验,都为建构百分数相关的纳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本节课概念比较抽象,而学生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数字计算的直观形象思维上,因此教学中,在加强算法教学的同时,要重视及时抽象,重视理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性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及抽象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税收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难点】:
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理解税率的含义,学会解答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唤起旧知,寻找切入点。
组织学生完成练习题,复习的分数、小数与百分数互化,以及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说明:本环节一是复习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以及分数乘法的意义,二是为下一步“怎样计算60万的5%呢?”这一问题(即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乘法)提供素材。)
2.师:同学们数学知识学的真扎实,方法归纳的真好,老师的朋友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解决不了,同学们能帮个忙吗。(出示例7情景图)
“应纳税额”引出纳税、税率的概念。
(设计说明:了解学情,寻找准确的切入点,解决生活知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尽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保持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一)认识认识纳税和税率
1.生活知识点呈现。
(课件出示纳税及税率的概念)
师:有谁知道什么是“营业额”?
什么是“营业税”?什么是“税率”?
2.比较总结提升。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税率”和税率的单位“1”是“营业额”的理解。
师:税率一般都用百分数来表示。百分数又叫什么?(百分率、百分比)
百分率(比)有什么作用?(百分率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形式,也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你怎样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句话?(求营业额的5%是多少就是由60万元的5%是多少)
(设计说明: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对整体“1”的把握是有一定经验的,在此基础上,放手让他们结合具体情境在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税率”及其单位“1”,初步感受百分数在纳税问题中的意义。)
(二)加强比较,理解和列式
1.问题呈现。
结合课件,提问:求60万元的5%是多少怎样计算?
2.思考、交流。
让学生动脑思考并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3.汇报、总结。
学生汇报,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
(设计说明:以问促思,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在阐释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又一次通过分数与百分数的对比,加深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理解。)
(三)探索算法
1.问题呈现。
结合课件,进一步追问:如何计算65×5%呢?
2.思考、交流。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思考、讨论计算方法,教师巡视,个别引导。
3.汇报、总结。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把百分数(率)转化为分数或小数进行理解和计算。
(设计说明:“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再加上已有生活、学习经验,都为建构百分数相关的纳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如何恰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仅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