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黑塞作品,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2.梳理作者的读书感受与思考,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尝试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导入】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英·莎士比亚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2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等。
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今天我们就析析文章的理,赏赏文章的趣。
文章的题目是解读文章的钥匙,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读书:目的和前提。下面我们看看黑塞持怎样的观点。
【环节一:析文“理”】
(1)梳理文章思路
活动:阅读1、2两段,学习怎样筛选整合信息。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关注关键词,比如关联词、代词,以此来梳理语段的层次;同时找出语段的支撑句;概括段落大意。
第1段
一如:告诉我们前后两句是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后句告诉我们真正的修养是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的,与所有的不追求目的的努力是一样的。
并非…而是:两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重点在后句。告诉我们教养是侧重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从而:揭示教养的作用。
因此: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
不在于…而在于:两者是并列的关系,侧重点在后句。
我们根据梳理句中的关系,本段可以划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因此之前,第二个层次在它的目的之前。那么这段文字给我们阐释了三个内涵:“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真正的修养”的呈现形式;“真正的修养”的目的——阐释“真正的修养”
第2段
这条路:上一语段当中获得教养途径——研读世界文学,这条路的特点是永无止境的。
然而:产生转折,告诉我们这条路虽然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只要深入理解,必然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意义的。
不是…而是:同样是并列关系,侧重在后句,阅读能够带给人们好处。
不在于…而在于:亦是如此。
从而:揭示它最终的作用——阅读对人生的意义。
这:指示代词,对上面几个语句的总结。
如果…不是…而是:以假设句的方式,并列关系的复句,再次告诉我们阅读的意义。
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这条路之前,第二层次在然而之前。本段的支撑句就是第一个层次。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这条途径的特点;这条途径对人生的意义。——获得教养的途径是读书。
对此进行总结:阅读语段,关注关键词(关联词、代词),梳理层次;找出支撑句,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读书的目的是获得真正的修养。
第二部分(3—7)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3读者需认识自己,凭爱好阅读。
4、5.读书的前提——个性或人格的追求。
6、7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证明。
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
本文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具有严谨的逻辑顺序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提示:并不矛盾,这里修养和教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教养不是为具体的目的,即不为功利的目的——使我们变得富有、出名或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幸福,侧重精神的提升。
2、“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这句话怎么理解?
提示:(周国平)你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你要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方向。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著,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干。
3、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10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读书观?
提示: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获得心的教养,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不追求数量,而追求心灵的获得,这才是有效的阅读。
4、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提示:如果读书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实的生活,成了死读书、读死书,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
成语:两脚书橱
出自《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意思是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5、文章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深刻内涵?
提示:在文章的第四段“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读书人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才能在阅读中获得爱和生命的教育,提升自己的心灵和精神的境界,否则只能积累知识,而不能体会杰作的伟大。
我们通过文章当中有深刻含义句子的解读,可以了解黑塞的一个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
(3)洞见文意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了解作者对读书的独到见解,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同时对可教养的客体——阅读者本身也提出了要求,你必须要有人格、个性,有对读书的爱与敬重,也就是说书品和人品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那这段颁奖词中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在这篇文章当中究竟有没有体现呢?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和博爱。
人道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人的思想进行的独裁专制;活的高贵和尊严是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反对一切贬损个人、压制自由,愚弄智识,或非人化的信条;对一切人的智力和美德提供平等机会。
本文中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内涵的内容?
(1)读书的目的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体现了以以为本的世界观,通过阅读增长见识,唤醒心灵,体现了对愚弄智识的反对。
(2)读书不需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教学大纲,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体现了对人的自由的尊重。
(3)读书可以为所有有愿望阅读的人提供提升修养的平等机会,不分阶层、种族。
(4)读书不一定追求数量,而是追求心灵的有效获得。
写作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把黑塞抛进了残酷的现实之中。浑身血污的伤兵,折腿断脚、垂死呻吟的无辜牺牲者,震撼了人道主义者黑塞的内心。当黑塞见到一位富女人为战争而高兴时,他惊愕了:“为这个女人的幸福付出的代价未免太高了,不,我决不能分享这个伟大时代的欢乐。”于是他挺身而出,反对战争,结果是在自己祖国的报刊上被宣布为叛徒,大量报刊转载攻击他的文章,许多老朋友与他决裂,甚至丧失了房屋、家庭以及财产。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对人类的精神危机产生担忧,并深深陷入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探讨人性,希望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