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预习案.doc

335阅读 | 15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预习案.doc第1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预习案.doc第2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预习案.doc第3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预习案.doc第4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预习案.doc第5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预习案.doc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罪孽深重 上传于:2024-07-1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儒家思想“仁”的含义。 发掘孔子“仁” 思想的现代价值。 感知孔子的形象和精神世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文中重点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2.通过探讨“仁”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来发掘“仁”思想的现代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考方式。 重点 阅读和翻译文中重点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感知孔子的形象和精神世界。 难点 发掘孔子“仁” 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 基础知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9、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必备素材 浅谈孔子的“仁学”思想 作为一个有拥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闪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这种传统文化是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经沧桑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同时它也深深的影响着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及其“仁学”思想的渊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民本思想的渊源。“仁学”思想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上古社会就有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作用的人文主义传统,并形成“爱民重民”的仁学思想,这是我国民本意识的萌芽。到了商朝,统治者将其统治神化为“秉承天意”,认为“君权神授”。西周统治者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之君才配享天命。主张“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仁学思想在周代获得极大的发展。孔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时期正值“礼崩乐坏”,社会激荡变革中,产生了“重民轻神”的仁政思想。如郑国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管仲则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从而把施政的中心直接指向了民众。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对上古、商周至春秋时期仁政思潮的继承、发展与总结。 孔子“仁学”思想的体现 (一)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要求统治者行“仁政”于天下。《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论语•为政》里也讲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深刻地认识到老百姓和统治者之间的这种共存关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要求君主行“仁政”于天下,要做到“得民心”。 (二)强调以民生为本,做到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中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段话告诉我们治理一个大的国家要充分考虑民生,政府征收的各种赋税,均来自于劳苦大众,应该节约用度。这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符合人民的需要,符合生产发展的规律。 (三)强调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孔子所说的 “仁”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才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三、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 孔子的“仁学”思想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更在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仁学”思想,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在后世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这种思想之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助团结,构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经过不同时代,成为一理想道德,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无所顾惜。同时,“仁”之思想亦为历史上一些进步思想家合理地吸收,成为批评、揭露和谴责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武器。许多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以此“仁”字,坚定自己的意志,做出可歌可泣的事业来。 其次,孔子“仁者人也”的命题表现出强烈主体意识,与当时主张人的本质乃是神的创造和赐予的希腊、印度文化作横向比较,无疑是最现实、最进步的。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揭示了人伦关系的法则。因此,我们今天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个人的人格,这无疑十分正确。而一味突出个人意志,搞“个人本位”则是行不通的。因为个人的一切都得在社会的网络中才能完成,人必须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受社会政治、文化、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的制约,这正是孔子“仁”的真谛。 最后,孔子所说的“仁”,是“泛爱众”的人类之爱,又是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仁是等级制度之下的道德原则,仁并不要求消除阶级差别,而是肯定等级差别。但是仁具有反对苛政暴政的意义。这在历史上具有相对进步的意义,影响深远。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常常将“仁”作为评说政治的标准,把暴政、苛政叫做“不仁”,把善政叫做“仁政”;同时,也常常将“仁”作为评价人道德品质的标准,如说某人“仁慈”、“仁义”、“仁厚”、“仁德”等等。 孔子的“仁学”思想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学”思想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先进性,他的“仁学”思想对后世朝代及现代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孔子已经逝去然而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绽放光彩。 四、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为以德治国提供理论依据。著名画家陈丹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文明进步有三个层次: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近年来,中国物质文明的高速现代化,愈发凸显出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滞后。” 近年来,社会上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道德缺失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浮出水面。而中央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提出以德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努力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我们静下心来反观孔子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