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故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本课学会单色剪纸中对称人物剪纸的方法。
2、为学生创立传统民间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剪纸,学
会欣赏、珍惜、尊重、并有意识的保护我国的传统民间工艺。
教学重点:
1、掌握单人对称剪纸和四人对称剪纸的方法。关键词:对称、连接点。
2、认识中国传统剪纸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需要学生大胆的随手剪出人物造型。通过示范,学会用手在纸上划一划,确定位置,再开始剪,降低了剪纸的难度,让孩子快速的掌握剪纸的方法,并且树立自信心。
2、在四人对称剪纸的学习中,掌握连续纹样的剪纸方法。(关键词:连接点)运用示范,强调在连接点的位置留出一定的宽度,用于图案间的连接。在示范时一边剪一边重复提问,增强孩子对关键知识点的记忆。
教具:
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台、一部剪纸动画片《金色的海螺》、一段剪纸介绍视频、范画、卡纸
(发放给学生作为作业背景)、彩色纸。
学具:
剪刀、胶棒。
作业要求:
1、练习剪抓髻娃娃的外轮廓。
2、练习四人对称剪纸,完成一张连续的剪纸作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安排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剪纸动画片《金色的海螺》。要求带着问题看动画:
1、动画片采用哪种艺术表现形式?(剪纸)
2、动画片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我们如何在平面纸张上表现具有故事情节的内容?(通过夸张的人物动态、人物周围的场景)
第二课时:
一、感知与体验
1、揭题:
向学生展示动画片《金色的海螺》图片,回顾动画内容。
提问:动画片运用哪种艺术表现形式?(剪纸)引出课题。
2、播放视频(约4分钟)对剪纸的概念进行介绍,让学生初步形成对中国传统剪纸的印象。
3、以中国传统剪纸中的代表形象“抓髻娃娃”作为切入点。出示教师示范作品(一),让孩子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形象。想一想,你与它似曾相识吗?你感觉它像什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孩子对“抓髻娃娃”的兴趣,并且仔细观察老师发放的样品。形成对抓髻娃娃外形的初步映像。
4、讲述抓髻娃娃的神话故事,增加神秘感,全方位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并增强课堂的文化底蕴。
5、解析汉字“髻”字的象形内涵。通过对汉字的解析让孩子再次仔细观察抓髻娃娃的形象特点。并进行归纳,为下一步剪纸做铺垫。
二、研究与探讨
1、初步探究:
通过示范法讲解剪纸的步骤,要求构图饱满,物象撑满整个画面。(为示范二做铺垫)
示范一:
(1)、折叠,将纸对折一次,从封闭的边开始剪。
(2)、划,用手在纸上划一划,确定抓髻娃娃辫子、头、手、身体、脚的位置。降低了随手剪纸的难度,让孩子对构图有大致的布局。增强对画面的构图意识。
(3)、剪,从头部开始,逐步往下。剪出人物的外轮廓。规定好起刀的位置,按顺序剪,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只要求剪出外轮廓,降低了难度,让孩子能够快速的剪出抓髻娃娃的外形,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
(4)、练习一:全班分为六个组,每组6个学生。教师事先裁剪好同等规格的彩色纸,由大组长进行分发。做到先人后己。做好准备就可以开始活动。老师从旁指导。协助完成。最先剪好的小组将获得加分。
2、深入解析:
出示教师示范作品(二),让孩子们找一找,这张剪纸的特别之处,(单独的人物是对称图形,四个人物连接在一起也形成了对称图形。)
提问:大家看一看郑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让四个娃娃连在一起的?
关键词:连接点。每个娃娃的辫子、手、裙子、脚都是连在一起的。这四个点叫做连接点,剪纸需要有连接点才能连接在一起。通过观察与提问,让孩子自己发现剪纸连接的窍门,增强兴趣。
示范二:
(1)、折叠,将纸对折三次,从封闭的边开始剪。
(2)、划,用手在纸上划一划。确定娃娃辫子、头、手、身体、脚的位置。设定连接点。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孩子清晰的了解到,每个连接点都需要一定的宽度才能使剪纸连接起来。
(3)、剪,从头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