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用自己的话语概括章节主要内容
2、辨析概念,学会在阅读中提炼自然段的中心句;
3、学习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
4、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乡土社会现象。
一、自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细读文章,概括文章各段意。
三、略读文章,圈画关键字词、句子,辨析重要概念。
(1)代理者:
(2)仁:
(3)道德观念:
(4)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5)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四、精读课文,解答以下问题。
1、结合本章简要分析,“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观念有着怎样的不同?
2.怎样理解孔子“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和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的说法?
3、试着归纳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特点。
【巩固练习】
依据文本内容,解答以下问题。
1.根据《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私人和私人之间的关系;现代西洋社会的结构则是个人通过团体发生相互的联系。
B.在西洋“团体格局”中,团体对于个人承担着有赏罚的裁判者、公正的维持者、全能的保护者的责任。
C.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
D.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传统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在施行时很大程度会受到私人关系的影响。
2.在《乡土中国》中,《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在阐述观点概念时引述了若干儒家言论。请将相关儒家言论与论证目的进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①伦理道德的基础在血缘关系。
②团体道德的缺乏体现在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③仁是各种私人道德关系的总和。
④差序格局中的道德是由“己”向外推的,推的过程有各种路线。
3.结合原文中孔子有关“仁”的言论,概括“仁”不能归入团体道德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本章揭示了“差序格局”中道德特异的特点: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二、
1、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的原因--安居的乡土社会,不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2、道德观念的概念。
3、团体格局的道德观念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象征在神与信徒的关系上--裁判赏罚、维持公正、保护。
4、西洋宗教是其道德观念的来源和支持力量。
5、西方团体格局中平等。
6、团体中的代理者和成员的关系。
7、团体格局中由公正而产生权利,而产生宪法。
8、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和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的特点有很多地方是相反的。
9、从己向外推的两条线路的道德要素:孝悌与忠信。10、“仁”最难说清楚,孔子多次“欲说还止”。11、孔子用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来解释仁。
12、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不得不回到“孝悌忠信”这一类道德要素。
13、我们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14、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之间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
15、在公私的冲突里,更清楚地反映团体道德的缺乏。
16、传统道德里,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17、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