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课稿.doc

291阅读 | 13收藏 | 3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课稿.doc第1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课稿.doc第2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课稿.doc第3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3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我超甜的你超甜的 上传于:2024-06-04
四年级语文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部编版)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 受洋人欺凑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 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 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愿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归纳文中三件事,然后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树立目己的远大理想。 四、说学情 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课前应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说教法学法 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图片补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⑴ 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⑵ 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⑶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   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