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三首古诗中对秋的情感,理解诗文内容,以及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山行》喜秋之情、《赠刘景文》借秋言志、《夜书所见》思乡之秋
教学时间:4
教学准备:课件、诗人资料、历史背景、相关诗句
山行
一、整体感知
1.朗读古诗《山行》,合作讨论诗文内容(明确古诗所描写的季节)
2.找出你认为你能够表示季节的词语或诗句
3.认识诗人,了解历史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重点解析,炼字点拨
1.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登山;寒山:秋天的山;石径斜:山路弯弯扭扭。
(1)同学们当看到第一句诗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冷)为什么?(寒山,入秋)
(2)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石经斜”的意思?
(3)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尝试翻译第一句诗的内容
2.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深山之间,云雾缭绕;有人家:有人居住的地方
(1)同学们,在深秋的山野之中,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白云)其次又能看到什么?(人家)
(2)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进入诗歌意境),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心生高远,辽阔的情思
(3)小组讨论,分析出这句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枫林晚:夕阳照耀下的枫林景色;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二月花:春天的花
(1)同学们,在诗歌中诗人怎么了?(停下来了)为什么停下来?诗人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枫林)
(2)小组讨论,为什么诗人会被吸引住?并尝试自己翻译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主题深华、点明中心
同学们,在学习完这首诗后,你明白了诗人对秋天是充满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作者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情感?
作者在登山的过程中,描写了深秋时节,白云人家,枫叶染红的深秋美景,展示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秋山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深秋的喜爱,显示了诗人辽阔的心境情怀
四、作业布置
1.尝试用白话文来把这首诗写的景色写出来
2.背诵古诗
3.生字抄写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文,激趣导入
1.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学《赠刘景文》
3.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4.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教师引导,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重点词意:傲霜枝(菊花虽然凋谢了,但是它的枝干没有对严寒低头,仍然在寒风中挺立)
重点情怀:人生的艰难有很多,但是不要被它吓倒
重点意象:衰败的秋天与后面丰收的秋天进行对比
重点情感:事物的发展是一体两面的,既要认识秋天的残破,也要看到秋天的丰收,同时,在这个季节里,更应该珍惜青春年华,不要仅仅因为生命的消逝而独自悲伤。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翻译诗文内容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同学们,经过了你们自己的研究探索,你们能够理解这篇诗文的内容了吗?
2.诗人通过描写了秋天的残破与丰收,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两个面,事物的发展也是如此,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失败失落或者走入困境而迷茫痛苦,而要看到她好的一面,把握青春年华,珍惜时间。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好句
夜书所见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认识作者: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