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说课稿
大家好: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平均数,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解读。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学重点确立为: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得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个数据本身就是完全相同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样一个虚拟的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学难点确立为: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所以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以排球比赛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地内在动机,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3.观察比较法。通过图表演示,出示男女生两个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制造这样一个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突破重难点。 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 提炼问题通过创设5秒钟拍球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构建模型,核心问题就是:怎样比两个队哪个成绩更好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层次的教学,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两个组比赛成绩的比较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即教学难点;第二层次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教学重点。第一层次的教学是本节课难点所在,处理时分两步走:人数相同和人数不同成绩比较的方法。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