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8 《寡人之于国也》3 教案 (中职专用)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doc

192阅读 | 7收藏 | 7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8 《寡人之于国也》3 教案  (中职专用)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doc第1页
8 《寡人之于国也》3 教案  (中职专用)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doc第2页
8 《寡人之于国也》3 教案  (中职专用)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doc第3页
8 《寡人之于国也》3 教案  (中职专用)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doc第4页
8 《寡人之于国也》3 教案  (中职专用)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doc第5页
8 《寡人之于国也》3 教案  (中职专用)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doc第6页
8 《寡人之于国也》3 教案  (中职专用)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doc第7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7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从前过去 上传于:2024-07-09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寡人之于国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宣传十九大精神。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两本必修教材的文言文单元阅读,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但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缺乏对文言文本的深入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也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解决疑惑与未知的训练。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加强对学生该方面的指导。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利民保民’内容的理解及孟子思想的时代意义,宣传十九大精神。。 五、课时 2课时(下文是第二课时内容)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预设学生和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抽查3-5个学生第一节课的学习情况。 认真看书并回答老师问题(3分钟) 通过抽查,让学生再次加强对课文熟悉程度。 二.进入文本学习。 (一)导入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我们感受了国家对百姓浓浓的关怀。其实,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先哲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二)深入 1.梁惠王说自己在政事上很用心,他给出了什么样的事实论据? 2.这个梁惠王看起来很勤政爱民啊,孟子却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3.孟子对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作如此评价,是否太刻薄了?何不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 4.王道之始,要做好哪些方面呢?用文中的词句简明概括地回答。 5. 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孟子的具体措施也体现了这一点,是哪几句呢?这些措施反映了孟子什么思想? 6.“五亩之宅”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内容是否与前面一段重复? 7.孟子在为梁惠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王道蓝图之后,突然急转直下,回到现实。这一段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1. 学生集体回答:孟子。 2.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3分钟) 3.学生看书思考,然后请1-2个学生回答。(2分钟)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4.学生抢答:“五十步笑百步”。(2分钟) (有学生补充: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教师补充: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5.学生集体回答,教师补充。(2分钟) (明确:梁惠王之“勤政”,并非真正为了“爱民”。他希望百姓人数日益增多,只是为了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实力,百姓只是他的战争工具而已。) 6.男女生轮读“不违农时”、“五亩之宅”这两段。并思考。(3分钟) (明确:养生丧死。)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意思:也就是供养活人、安葬死人,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 7.学生思考并齐答第一个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分钟) 小组之间讨论第二个问题。(5分钟) 明确:反映了孟子尊重自然的思想。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教师补充:这样的措施,与我们是十九大中的十四个坚持所提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致的,它反映了孟子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它里面融渗着一种对自然界生命伟力的由衷赞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自然万物能够持续地为我所用的“人类自我中心”。) 8.小组讨论,请2-3个学生回答,老师归纳。(8分钟) (讨论明确:前面一段强调的是不要破坏自然生态,不可竭泽而渔;这一处强调的是如何进一步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人们的生活资料不再仅仅是取诸自然(野生的鱼鳖、树木)了,人们还可以吃上家庭饲养的鸡、猪、狗等肉类,人们还自己植桑养蚕,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良田百亩,数口人的家庭再也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 (教师补充:整个这一段的内容与前面一段相比,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变化:①人类由尊重自然走向改造自然;②物质生活由生死无虞的底线满足走向衣帛食肉的小康水平;③百姓由无恒产走向了有恒产;④有了学校教育。这也是十九大所提倡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讨论交流、辩论,可以集思广益,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以文中例子引导学生。老师归纳。(5分钟) (明确:比喻说理,和上文“以战喻”一样。孟子的说理,可谓软硬兼施:先投其所好,用战争设喻,绵里藏针却又一针见血地狠扎了一下对方,然后在伤口处施药(不先扎一下,药效就进不去)——用美丽的王道蓝图激发梁惠王对仁政的向往,转而又用冰冷残酷的现实和含蓄巧妙的比喻来暗讽其作为,促进其反思。) 迅速联系现实,把现在人人关心的十九大的精神与课文连接上,便于学生紧扣治国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并进行信息筛选整合。 通过问题分析,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联系现实,适度向学生渗透十九大精神。 联系现实,适度向学生渗透十九大精神。 (三)拓展延伸 思考:在现在社会中,孟子的仁政思想还有积极的意义吗?体现在哪里?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