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现代诗二首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蕴丰富,形式上采用白话,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读来令人眼前一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两首现代诗吧。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中个别事物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感,激发学生朗读诗歌、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
2.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境法。
3.自主学习和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时讲解
《秋晚的江上》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观察过夕阳,那你们注意过秋天的夕阳是什么样子的吗?秋天的夕阳照在江面上的景色又是怎样的?有飞鸟,有芦苇,多美的一幅画啊!这幅画在诗人刘大白的笔下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了,我们赶快学一学吧!
(二)初步赏析
1.作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前往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1924年3月,刘大白的第一部诗集《旧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收597首诗,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这是刘大白在1919~1922年新诗创作全盛时期的作品,在刘大白的新诗集中,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的诗,一种是抒情诗,还有一种是说理诗,再有一种是具有平民思想的诗。
2.朗读诗歌。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语调低沉、轻柔]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语速稍快]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语调稍高,语速稍快]
(三)整体感知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怎样理解句中的“倦”“驮”二字?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表达。鸟倦其实也是人倦。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另一方面也是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这样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景致,还包含诗人对生活的体验。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一句写鸟儿抖落斜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希冀?
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句话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如说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冀于一种自由的生活。
3.“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一句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人把眼光从江上转移到江边的芦苇。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红色。这一切构成了秋天黄昏江上一幅美丽的画面。
4.小结。
这首诗仅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静中见动、声色俱备的美丽图景,同时又有诗人自己的风格,就像最末两句,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花牛歌》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儿童诗吗?从小到大,我们读过许多的儿童诗,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徐志摩的《花牛歌》也是一首儿童诗,这首诗只有简单的四小节,反复变化,特别是第三节“小尾巴甩得滴溜溜”,富有童趣,特别适合孩子阅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
(二)初步赏析
1.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朗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