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征、将”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这首古诗,学会背诵和默写。
3.能借助注释及自己所查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抓住诗中的主要人物想象事件,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对和平的期盼。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所查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说一说全诗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王昌龄、龙城飞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开始一个新的单元的学习,让我们先来
了解一下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天家国情怀,(出示这一单元篇章页学习)一起读一读93页这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能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习作要求是:学习写书信。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古诗三首,看看古人的家国情怀。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满腔热情和爱国情怀。一起学习《出塞》(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出塞”的“塞”字是什么意思呢?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来理
解是塞外、边疆、要塞的意思。“出塞”又是指什么呢?(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塞”就是到关外去狙击来犯的敌人。)
4.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出示边塞风光图)今天,我们将跟随王昌龄的步伐,一起走进边塞,感受边塞生活。
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作者王昌龄你了解到他多少知识?
出示王昌龄资料。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一读诗歌,疏通字词
出示整首诗:早读咱们已经学习了生字,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古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在朗读时,有几个重点字词需要注意一下。
(出示重点生字词:塞、秦、征、将)
2.二读诗歌,明确节奏
①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停顿的时候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声断气连),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在听的时候试着划出停顿。
②请同学们再读《出塞》,这一次,难度升级,请读准诗歌节奏。
3.三读诗歌,疏通大意
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应该读懂诗意。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古诗则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
出示学习提示: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以及你收集到的资料,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4.四读诗歌,理解诗情
出示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读诗句)
①提问:“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中所指的边关仅仅指的是秦代的吗?“明月”又是否仅指的是汉朝的呢?
这并不是说明月属于秦,边关属于汉,诗人想要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开始于秦汉,由此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这句诗的意思是: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伸至今的明月和边关。
②“万里长征人未还。”(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回来。)
当一轮明月照在古老的边塞,照在守边将士的身上时,他们望着月亮会想些什么呢?
月亮是我们中国人的思念密码,容易让人想念家乡和亲人,所以从古至今,许多诗人都以月亮为寄托,写下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每当守边的将士抬头看到明月,他们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吧?但是他们不能回家,因为他们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战争不结束,他们不能回家,他们要保卫边疆。
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满含伤心又饱含同情。伤心战乱不止,战士凄苦;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小结:这两句诗中秦汉这样的时间词和“万里”这样的空间词,让我们感受到边关战争延续的时间长征战距离远,从古至今边战不断,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悲伤,同学们读这句诗的时候,要声音稍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