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证明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含义。
2.体验、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3.了解证明的表述格式,会按规定格式证明简单命题。
4. 让学生体验从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的过渡。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
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课内节前图:比较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
判断直线a,b,c,d 是否平行?
通过简单的观察,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体会验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新课教学
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1.目测(直观)→错觉;
2.列举→不甚枚举,找反例难;
当n=0,1,2,3,4时,代数式n²-3n+7的值分别是7,5,5,7,11,它们都是素数。那么,命题 “对于自然数n,代数式n²-3n+7的值都是素数”是真命题吗?
当n=6时, n²-3n+7 =25不是素数
3.测量→存在误差
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方法:
通过推理的方式,即根据已知的事实来推断未知事实;
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
三、例题教学
1.证明命题“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是真命题。
分析:(1)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并根据条件和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请同学们回顾,在三角形部分,对这个命题是用哪种实验方法加以说明的。(可请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
(3)请同学们思考:如何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这些线中哪些线容易产生相等的角?(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讨论学习,时间可稍长)
根据学生的回答,添辅助线并引导学生梳理推理的过程(此处可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顶点处添加辅助线)
(4)师生共同完成推理过程
启发学生再思考,除了选三角形的顶点作平行线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比如选三角形边上一点(此处也可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尝试),师生共同探究出证明过程:
证明:过点A作DE∥BC,则
∠C=∠CAE,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AE +∠B= 180º,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AC+∠B+∠C=∠BAE +∠B=180º。
其它证明方法:
可在BC边上任意取一点P,作PD∥AB,交AC于点D,
作PE∥AC,交AB于点E。
∵PD∥AB(已知),
∴ ∠DPC=∠B,
∠CDP=∠A。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 PE∥AC
∴ ∠EPB=∠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EPB+∠EPD+∠DPC=∠C+∠A+∠B=180°。 (等量代换)
小结:1.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格式:
①按题意画出图形;
②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
③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
2. 此题需要通过添加辅助线才能完成证明过程。
(1)所谓辅助线指的是为了证明需要在原图上添画的线(通常画成虚线),添辅助线的过程要写入证明中。
(2)它的作用是把分散的条件集中,把隐含的条件显现出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3)添加辅助线,可构造新图形,形成新关系,找到联系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把问题转化,要根据需要而定,平时做题时要注意总结。
四、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外角概念:如图,∠ACD是△ABC的一条边BC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