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多个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
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精彩的故事。
在创编故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编写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
难点:能够在故事中巧设波澜,使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教学过程:
一、导新课
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听过看过很多故事,好的故事会让人沉醉其中、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如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二、明内涵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
三、学方法
(一)构建框架
1.名作引路
《散步》:母亲身体不好,我便带着她和妻儿去田间散步(目标)。走到路口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阻碍)。我为了照顾母亲身体,决定委屈儿子(行动),母亲宠爱孙子,最终走小路(结果)。
《桃花源记》:渔人看到山洞中有小孔,便要进入桃花源(目的)。进入后被村子里人拦住,问他从哪里来(阻碍)。渔人一一回答(行动),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后离开(结果)。
《赔偿》:我买了泥塑想抓紧离开(目标),被一位老人叫住(阻碍),老人告诉我泥塑是次品,并且另外送了我两尊新的泥塑,我重新付了钱(行动),迅速钻进人海(结果)。
2.学习方法
目标+阻碍+行动+结果
点拨:
目标:可以是物质层面也可以是精神层面。
阻碍:给主角设置障碍,让主角不断被“折腾”。
行动:主角向着目标迈进所做出的所有努力。
结果:可以在情理之中也可以意料之外。
3.写作训练
“有人摔倒了”
“那一天,我遇见了他(她)”
“一个外星人站在我的面前”
请同学们任选其一,叙写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
4.老师下水
那一天,我遇见了她,我想要低头躲开她(目标)。可她也看见了我(阻碍),我眯着眼假装高度近视(行动),快速低头跑开(结果)。
(学生写作,师巡视学生写作情况,相机指导)
5.交流展示
(二)跌宕有方
1.名作引路
《散步》:母亲身体不好,我便带着母亲和妻儿去田间散步(目标)。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阻碍)。我为了照顾母亲身体,决定委屈儿子(行动1),我提出要走大路(结果1)。母亲因宠爱孙儿,变了主意,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意外)。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行动2),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结果2)。
《桃花源记》:渔人看到山洞中有小孔,想要进入桃花源(目的)。进入后被村子里人拦住,问他从哪里来(阻碍)。渔人一一回答(行动1),村里人便邀请他回家,同时告诫他不要向外界透漏桃源情况(结果1)。可渔人回家后立即把桃源情况告诉太守(意外)。太守派人去寻找桃花源(行动2),最终什么都没有找到(结果2)。
《赔偿》:我买了泥塑想抓紧离开(目标),却被一位老人叫住(阻碍),我为了快点离开,很不耐烦地问他想要做什么(行动1),老人解释说店主拿残次品欺骗顾客,而自己是店主的父亲。老人举起泥塑,把泥塑摔得粉碎,同时为了补偿我,又重新送了我两尊新泥塑(结果1)。听老人讲述完我很后悔,因为我最初在店里付的是假币(意外),我重新付了连两尊泥塑的钱(行动2),迅速钻进人海(结果2)。
2.学习方法
目标+阻碍+行动1+结果1+意外+行动2+结果2
点拨:
意外:与第一个结果呈现相反的情节,也可以视为外界的介入或帮助。
行动2:主角继续向着目标迈进,或者有了新的调整。
结果2: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可多写几组“意外+行动+结果”,但波折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合理。
3.写作训练
请同学们在刚才写作的片段基础上添加“意外”“行动”“结果”,修改刚才的写作片段,让我们拟写的故事更动人。
4.老师下水
那一天,我遇见了她,我想要躲开她(目标)。可她也看见了我(阻碍),我眯着眼假装高度近视(行动1),快速低头跑开(结果1)。她一把抓住了我(意外),我很尴尬的冲着她叫了一声“老师”。当年她苦口婆心百般劝我,可我还是执意退学,如今混到这步田地真的无颜再见她(行动2),但她还是当年的样子,冲我甜甜的笑了笑,询问起了我的近况(结果2)。
(学生写作,师巡视学生写作情况,相机指导)
5.交流展示
四、见成效
请同学们在课后将课堂上拟写的故事扩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附: 《赔偿》
余显斌
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