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根据时间、地点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提炼小标题,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初读课文,能根据时间、地点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提炼小标题,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地点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提炼小标题,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课题导入,梳理事件
1.指名读课题。
2.解题:
崛——字形:山字旁。
崛起——本义是山崖的高起、突起,在这里引申为民族的繁荣昌盛。
3.简单介绍周恩来:大家了解这个人物吗?
4.学习生字词。
(1)检查“崛、沈、范、魏、晰、振、胸、怀、赞、效、淮、租、惑、斥”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辱,读(rǔ)不要读成(lǔ)。淮,读(huái)不要读成(zhǔn),“斥”“沈”为翘舌音,“租”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字形难点:
“怀”的偏旁是竖心旁,“晰”“训”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赞”“辱”上下大小一样。
重点关注多音字“背”。
(2)引导学生理解词句:
光耀门桶 学事 为之一振 中华不振 有志者当效此生
5.指导学生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
(1)文章没有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了周恩来的志向,再写了与志向相关的三件事,你能找到这三件事吗?
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界去玩。
第二个故事是周恩来和同学闯租界。
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每个事件中有哪几个人物,学会辨识主要人物。
(3)说说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情?
(4)三个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
(5)领会作者用意:三个事件,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写?为什么第一个事件写得最详细?
(6)结合表格,辅助梳理:
序号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事件
1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周恩来
耳闻“中华不振”
2
一个星期天
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周恩来、中国警察
目睹“中华不振”
3
新学年开始
学校
魏校长、周恩来
立志“振兴中华”
6.借助表格,尝试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耳闻“中华不振”(1-6)
目睹“中华不振”(7-8)
立志“振兴中华”(7-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3.能根据补充资料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少年伟人的形象,树立个人的志向。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周恩来少年伟人的形象,树立个人的志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二:抓住对衬,了解伟人
1.为何周恩来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抱负?(中华不振)自读课文,“中华不振”表现在哪些地方?
2.学习“对衬”的写法,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1)对衬一:周恩来与伯父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关注:“叹了一口气”与“难以忘怀”)
(2)对衬二:周恩来与同校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3)对衬三:周恩来与围观的中国人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对比体会,如:“紧握着拳头”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慰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等。
3.读懂这些对比,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补充资料介绍:租界。
4.在文中,租界指的是什么?(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区分“租界”与“租借”。文中有一个词概括出了租界的样子。(热闹非凡)
5.朗读体会周恩来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口头说说周恩来的想法。
6.教师总结: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拓展周恩来的生平资料。
7.拓展梁启超《中国少年说》。
学习活动三:朗读指导,升华情感
1.分角色朗读文章的第19自然段。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关注“默默、若有所思、清晰而坚定、连声赞叹”等词语的意思和感情色彩。
3.引导学生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周恩来的话,你会想些什么?
4.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感情。
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沉重分量”,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师:体会得真好。(板书: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5.出示课后第2题练习(含注释和注音),朗读诗句,了解诗意并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
6.读诵积累课后的诗句。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精彩片段
师:请你轻声读这段文字,想一想,在这件事中,有哪些人物?你关注到了什么人物的什么表现?
生:在这段文字中,我看到了魏校长、周恩来和同学们。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同学们的回答各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