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2
授课
时间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他们历史知识有
限,对旧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在学习过
程中,难免遇到一些知识性的障碍,部分同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
难,自主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待老师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扶持。
课
标
要
求
识字写字,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
材
分
析
这篇课文写得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外人欺辱而无处说理,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博大胸襟。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读书目的的思考,激励学生将自己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注意区分形近字、多音字.
2.体会重点词语的意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及远大志向。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场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口头语言与多媒体相结合。
教具学具
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视频。
使用教材
构想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谈谈真心话,什么真心话呢?你每天早早起床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坚持到学校学习是为了什么?
2.师: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
二,资料简介(背景知识)
三,初步感知
1.课题解析。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名了中心。
2..播放示范朗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
3.自主合作学习字词,理解词义。如:若有所思,租界,疑惑不解,沉郁,撑腰,肇事,劝慰等。
4.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
四,整体感知
1.梳理课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0自然段)
(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自然段)
明确:疑惑不解。
(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外租界收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
(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明确:目睹国人在租界收到不公平待遇。
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关键词: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五,课后要求
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质疑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出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
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2)重点句: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 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3)联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
(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根源: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
(5)重点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读课文,组内讨论,反馈。
4写法借鉴。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现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