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导学案设计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深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事件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勤学的故事。(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揭示文题,感受主旨(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周恩来勤学的相关资料。
2.板书题目,指导解题。
3.指导学生读好文题。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并聆听老师简介,对人物有初步了解。
2.思考回答:“崛起”的意思是什么?
3.用不同语气朗读题目,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导学生在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整个题目时,要注意停顿且读得响亮而坚定。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10分钟)
1.指导读文,要求圈出生字新词。
2.多媒体课件出示会写字,重点指导“肃、晰、赞、疑、惑、训、斥”的书写。引导学生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3.课件出示文中重点词语,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认读。指导学生在句子中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和读不好的句子,请教工具书或小组同学。
2.小组内互读生字、给生字组词,交流生字的特点和书写注意事项。
3.同桌之间互认互考,开火车读词语。借助工具书重点理解:“若有所思、疑惑不解”等词语。
1.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学习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理解,不要为解词而解词,要适当结合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思考:课文分几部分写的?并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这四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1.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四部分内容的相关段落及重点词语,并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讲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再读课文,描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各层次之间的过渡段,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朗读对话,初步感受(用时:7分钟)
1.指名朗读课文对话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交流:(1)朗读第一部分中的对话内容,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2)从伯父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一连串的疑问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3.组织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两部分,思考并交流:(1)抓住“默默地”“若有所思”等词语,了解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认真思考才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从中体会这句话的意思。(2)抓住关键词句,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个欺压中国人民的地方,这也是当时“中华不振”的体现之一。
2.围绕周恩来的一连串疑问,体会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相应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充分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伯父无奈的语气和少年周恩来的疑惑不解。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3分钟)
1.概括本课学习收获。
2.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
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所得。
2.完成拓展练习: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如:生字、词语、过渡段、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等。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边读文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中华崛起”意思相反,请找出来。(课件出示: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写的三件事。
2.再读文,找出与“中华崛起”意思相反的词语。
默读时,教师提示学生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时:6分钟)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16自然段。思考:在场的都有哪些人?
2.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结合关键词来谈一谈。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根据问题,完成“活动卡”。
2.组内交流学习收获。抓住重点词,读出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印象,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内交流。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