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备课组
四年级组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过程
复备记录
导入
为什么读书呢?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少年周恩来说……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为什么会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节课,我们借助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来探寻周恩来总理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同时也思考一下我们读书的目的。
二、
文章中有一个词语多次出现,它告诉了我们周恩来立志的最关键因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11-17自然段,把它找出来。
交流。
交流第一次“中华不振”
第一次中华不振是从伯父口中听到的。伯父告诉他的。伯父告诉了什么?(不要随便去玩、有事绕着走、有理无处说)。
这是为什么呢?(被占据了)
听到这些,周恩来的反应是?(疑惑不解)板书:听 疑惑不解
交流第二、三次“中华不振”
当那一次,那个星期天,当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他才渐渐明白“中华不振”。周恩来看到了什么?在哪个自然段?(板书:看)
大家的反应怎样?梳理表格。
令人可气的是中国巡警的反应。朗读。尤其是读出关联词。
围观的中国人呢?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反问?谁来读。
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巡警和围观的中国人有这样的反应。
这次亲眼看到景象,让少年周恩来明白了因为中华不振,所以轧死人的外国人……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中国巡警……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围观的中国同胞……(板书:恍然大悟)
亲眼目睹的中华不振,发生在东北沈阳的租界。孩子们,在当时的旧中国,像这样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事件又何止发生在东北沈阳呢?请阅读老师给你们搜集到的几则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曾经挂出这样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